“懒人经济”渐起不能说明大学生懒

02.05.2017  22:03

  近日,一则落款为大连财经学院后勤集团的通知引发舆论关注。高校禁止学生叫外卖的做法固然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外卖、快递为代表的“懒人经济”“宅经济”在大学校园日渐流行,更有甚者,连买水果、生活用品都要花钱请人送到寝室。(4月28日 中国新闻网)

  根据报道看,对大学生确已“变懒”一事的“证据”不少,大有现在的大学生对“懒人经济”“宅经济”生活乐不思蜀的意味。可要单凭高校渐起的“懒人经济”就说大学生懒的话,也着实武断了些。

  公众看到的懒,是个别案例被扩大化的“懒”。所谓“懒人经济”,并不是新词,早在2014年就已经在《福建日报》上出现了。可巧的是,其报道的内容也是关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无可否认的一点是,无论在最近还是以前新闻报道中指出的,一些大学生事事靠花钱找跑腿的现象确实存在。然而在媒体报道中,这些个例的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无形放大了,再反映到受众的认知里,这些个例往往会代表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而形成大学生“懒惰”的标签。标签一旦形成的话,摘下来可就难了。绝大部分不懒惰的大学生在这样的标签下,所受的就是不公正评价,可不直让人叫屈。

  公众看到的懒,是忽视“勤”的“懒”。在高校“懒人经济”渐起的新闻里,主角都是宅在宿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切靠花钱找跑腿的大学生。殊不知,那些替人跑腿,送货上门的人中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其实很多商家为了方便送货,会常招收熟悉校园的大学生做兼职,因此在外卖小哥这个群体中,大学生占了一定的比重。2015年人民网就刊发过一篇题为《大学生创业为何首选送外卖?》的文章,时至今日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难道不是勤劳的?说高校“勤人经济”火爆,也有些道理吧。

  公众看到的懒,是抛开学生合理需求的“懒”。“懒人经济”一词本身就带有负面色彩,将其冠在高校之后,难免会使人产生大学生是因为懒才带来“懒人经济”这一事物的惯性思维。报道中也提到,一些大学生确是因为自身事情较多,找人代拿快递、外卖也属情理之中。因为有需求才会有提供需求的人,这样一种“校园市场”对于满足学生合理需求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懒人经济”入高校是供求关系的一种具象形式,由此引发的部分大学生过懒现象需要得到重视,但绝不能说明大学生群体正在或已经变懒。公众和媒体需要正确看待这件事,切不可因此而错误地给大学生贴上了“懒”的负面标签。

  文/胡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