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金:缺少群众语言是一种机关病

01.04.2014  12:40

  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最后在身边人员的圆场下尴尬收场。“说实话,在机关待得久了,跟群众打交道确实少了。”有官员私下向记者坦承,有时见到群众,除了寒暄,真不知该聊些什么(3月31日《人民日报》)。

  见了群众除了寒暄,真不知该聊些什么,这位厅长的坦白颇有些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味道。


  其实,生活在两个话语体系里的人没有共同语言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某些领导干部或者是喜欢用专业术语,讲出来的话是玄之又玄;或者喜欢照本宣科,讲出来的话不接地气。当这些领导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时,恐怕也只能说一些寒暄的套话来避免尴尬了。

  笔者以为,官员要想达到与群众沟通的目的,那便需要使用群众语言。《吕氏春秋》中有段故事:孔子行游歇息,马跑了,吃了道旁的庄稼,马被农夫扣留了。子贡自告奋勇去要,满口官话、套话。农夫硬是不理不睬。

  孔子的养马人去要,对农夫说:假如你耕于东海,我耕于西海,那我与你没有相遇的机会。我的马也不会吃你的庄稼。可我们是近邻,你不耕于东海,我也不耕于西海,我们有很多相遇的机会,谁能保证你我的马不吃别人的庄稼呢?一番家常话,入情入理,农夫听得懂,一场矛盾也消弭于无形。

  所谓群众语言是指群众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的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愿望。“群众语言”来自群众,植根在基层和实践中,在机关单位和书本上是学不到真正的“群众语言”的。只有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在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情绪,体察群众所思所虑所求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学会和掌握“群众语言”。

  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接地气,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也能够在具体问题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与群众沟通的过程中,是讲官话套话,还是讲群众喜欢听的“群众语言”,这种事情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