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振兴的“赣剧实践”

27.12.2016  12:37

  因汤显祖的玉茗堂得名的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历来是我省文艺工作者看重的舞台之一,是各级各类舞台艺术生产单位全力以赴的“竞技场”。

  作为我省80多个国有文艺院团中唯一一家未参与改制的剧团,江西省赣剧院的一举一动,其他院团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尤其是全国各地都积极振兴地方戏曲的当下。

  推出大戏

  一段时间以来,对我国近40个地方剧种的形成有过重要影响的赣剧一直在“呐喊”着,向外界证明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统剧种的生存韧劲。

  12月14日晚,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由江西省舞台艺术繁荣工程重点扶持、省赣剧院举全院之力历时半年打造的大戏——原著·2016版赣剧《邯郸记》,作为第十届玉茗花戏剧节展演剧目为观众倾情上演,获得观众和专家的掌声。“完整展现了汤翁原著的味道”“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邯郸记》”“一定促成这个戏到全国各地去巡演”……看完演出后,来自北京等地的戏剧界权威专家对该剧赞赏有加。

  “用江西的代表剧种来展示汤显祖的家乡戏,赣剧最合适,意义也不一般。”省赣剧院院长王季华说。在纪念汤翁的日子里,赣剧大显身手。4月,省赣剧院赴英国莎士比亚故乡参加文化交流,演出赣剧折子戏《怨撒金钱》受到英国各方赞扬。这是赣剧首次在英国演出。6月,在滕王阁新建的古戏台上“汤翁四梦精粹——赣剧专场演出”,赣剧艺术家抱团向中外游客展示赣剧魅力。8月,赣剧再赴英伦大地,在爱丁堡艺术节上演出7场,进一步擦亮江西的文化名片……

  新人接班

  “令人欣慰的是,赣剧七班的学生开始在《邯郸记》这样的大戏中崭露头角了。”12月15日,省赣剧院副院长张鸣高兴地告诉记者。

  人才,是一个剧种生存的基础,也是戏曲振兴绕不开的话题,赣剧一直处在这个话题之中。资料显示,省赣剧院曾委托江西省文艺学校(今为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六期赣剧班。如今,赣剧一、二、三班成员全部退休,“赣五班”集体改行、“赣六班”全部出走,现在在创排业务上苦苦支撑的是“赣四班”学员,但坚持下来也无多。

  2011年,赣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省赣剧院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为了改变地方代表剧种的生存现状,保护和发展“非遗”,2014年我省经过多方努力,招收了40名“赣七班”学员,由省赣剧院出资、省外艺术院校代为培养,学业5年。

  从舞台上可以看到,《邯郸记》中所用的16名“赣七班”学员,他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有模有样,让人们对赣剧发展的信心大为增强。其实,在今年年初的“江西省首届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颁奖晚会”上,首次登台的“赣七班”学员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了。“待这批学员毕业,赣剧还将呈现更新气象。”张鸣说。

  今年,我省有刘安琪、胡瑞华两名赣剧老艺术家成功入选了文化部2016年度“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名单。目前,在国家资金的扶持下,他们各自招收了弟子传授“衣钵”。

  培育观众

  作为传统戏曲,赣剧培育现代观众势在必行。

  近年来,省赣剧院开展了演出“六进二出”工程,即赣剧演出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工矿、进农场、进乡村和出省、出国(境)演出。去年新建成的赣剧博物馆,设在南昌湾里景区的中心,长期对外公益开放,使赣剧得到活态传承。此举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外省同行经常前来“取经”。为了将赣剧“”在校园里,省赣剧院开始了各种有益尝试,今年5月,省赣剧院与江西科技学院附属中学开展战略合作,开启长效机制,帮助学校成立赣剧工作室、开设名家讲座。同时,省赣剧院定期到学校专场演出,每周由国家二级演员以上赣剧专家为学生授课,一年教会学生两个剧目,让他们不仅能欣赏赣剧还能出演赣剧。今年,该院还与我省一家音像出版社合作,计划将小学至初中阶段课文中的经典诗文用“美秀娇甜”的赣剧音乐谱曲配乐。省赣剧院与南昌轨道交通集团通过VR技术合作开发的一套交通卡即将面世。记者了解到,乘客只需手机扫描芯片,便可以在手机上欣赏赣剧版的“临川四梦”。

  在“送戏下乡”等常规动作中,省赣剧院每到一地,都会为当地群众“量身定做”几个文艺节目,然后与当地艺术团队同台展示。他们还通过组建基层艺术团队、开展艺术培训、共同体验生活等形式培育年轻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