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与培养途径研究与实践》成果简介

09.11.2015  21:25

      编者按: 11月1日,我校召开了2015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围绕“凝聚共识,回归大学教育本位;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就回归大学教育本位、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形成共识。2014年,我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今天,本网专题介绍获得全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与培养途径研究与实践》。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与培养途径研究与实践》成果简介

项目组成员:程朋根、邹时林、聂运菊、刘波、郭先春

      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是新兴学科专业,它的基础理论、技术支撑与应用领域随着科技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展而不断发展与成熟,表现出学科交叉、理论技术前沿、应用领域广泛及教学资源有限的特征。在这种学科背景下,如何建立既符合教育基本规律,又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如何解决“夯实基础”与“紧跟前沿” 的矛盾?如何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如何充分利用专业依托学科资源,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些都是GIS专业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前,加大对学生能力培养力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GIS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是开展GIS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研究,以此来指导GIS专业教学计划、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制定,同时结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学校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具体课程教学等内容探讨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以培养动手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大学生。
      基于上述考虑,成果负责人坚持GIS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与培养途径的研究,早在2003年成果负责人在《理工高教研究》杂志公开发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一文。之后他与GIS专业其他教师一道,围绕GIS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性研究。2008年申请获得江西省教育厅重点资助教研课题——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本项目以GIS专业本科生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探索一套GIS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和能力培养途径,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专业基础理论与前缘技术、GIS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GIS工程建设能力、GIS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七个方面能力。基于这七方面的能力,构建由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GIS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体现专业特点,各分项有相应的衡量指标与评估标准。对该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等均具有指导意义。其中“GIS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相关内容在国内首次发表。
      二、探索了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途径,提出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的考核方法、鼓励参加竞赛与科研活动、本科生导师制等十方面开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工作,在教学中进行试验研究,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可操作性。
      三、结合GIS专业特点和我校实际,开展了系列教学研究,包括对地方高校GIS专业教育的探讨、GIS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问题、GIS 二次开发课程案例化教学方法探索、四年不断线GIS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探索、GIS专业毕业设计成绩综合评定、学习迁移法在地图投影教学中应用研究等。成果在实际教学中的到应用和验证,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
      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给类科技竞赛和科研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仅课题组成员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操作大赛、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竞赛、全国大学生测绘仪器操作大赛等竞赛活动,获国家级奖22项、省级奖6项、校级24项;学生与老师共同发表论文9篇;毕业生一次性研究生考取率达18.8%,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肯定与好评。
      研究成果通过以武汉大学宁津生院士为组长的专家鉴定。鉴定结论是“成果做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出的GIS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与培养途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成果被中国石油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多家学校所采纳,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成果对GIS专业和其它理工科专业本科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有较大的借鉴作用,在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本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研究成果于2014年获江西省第十四批教学成果一等奖。

 

责任编辑:刘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