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拟将中心城区人口控制在700万以内

20.04.2014  15:55

昨日,包括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原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局长刘太格等在内的众多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齐聚成都,为成都城市转型升级规划“把脉”。

根据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前期规划调查研究数据,成都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四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市规划局拟通过降低城市建设密度和强度,将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700万以内。为提高住区公共服务水平,成都市还在中心城区规划了170个社区综合体,计划到2016年全部建成。

城镇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平衡

大城市过大,小城镇过小”,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大

成都应对

中心城区拟降低 建设密度和强度

把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700万以内,人口密度控制在1万人/平方公里左右

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增长边界,推动成都从“摊大饼”向组团发展转变、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转变

通过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向外延伸和工业商贸产业的转移,来促进卫星城的发展,逐步疏解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

大城市过大,小城镇过小,中小城市发展滞后,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呈现连片发展态势。”在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城镇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是成都目前面临的第一问题。

以中心城区为例,正呈现出单中心聚集发展态势,人口密度过大,环境品质面临挑战,城市病日益突出。

他表示,为解决这一问题,市规划局拟订了三条主要对策。

首先是控制中心城规模,规定城市增长边界。据介绍,中心城区将通过降低城市建设密度和强度,把人口规模控制在700万以内,人口密度控制在1万人/平方公里左右。“严格控制增长边界,推动成都从‘摊大饼’向组团发展转变、单中心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转变。

第二是大力发展卫星城,“构建由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双核组成的1个特大中心城市、7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169个特色镇,约2800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村体系”。他说,可通过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向外延伸和工业商贸产业的转移,来促进卫星城的发展,以达到逐步疏解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的目的。

第三是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形成双核共兴的城市格局。

城市特色逐步消亡

城市“历史风貌”已经所剩无几。城市空间形态缺乏层次

成都应对

保护历史遗存 延伸城市记忆

重点打造了宽窄巷子、大慈寺、文殊院和水井坊四个历史文化街区

规划出青羊宫片区、少城片区等一批特色风貌区,建设驷马桥、红楼、红星路35号等文化特色建筑

重要区域内的所有地块出让前,将审定的城市设计、地块规划方案中的相关形态控制要求纳入土地拍卖条件

针对特别重要地段,可带方案进行土地出让

目前,成都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古城格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近十年来以旧城区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城市‘历史风貌’已经所剩无几。城市空间形态也缺乏层次,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不佳。”该负责人说,一言以蔽之,便是“城市特色正在逐步消亡”。

为保护展现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遗存,延伸城市记忆,成都确定了宽窄巷子、大慈寺、文殊院和水井坊这四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重点打造。

据了解,目前,文殊院和宽窄巷子的打造已按规划实施,大慈寺和水井坊正在实施中。

成都市还对老旧院落进行改造,规划出青羊宫片区、少城片区等一批能彰显成都文化底蕴的特色风貌区,建设驷马桥、红楼、红星路35号等一批“文化地标”,以延续原有的城市肌理。

完善提升城市形态,划定重要区域,大力开展城市设计,也是市规划局拟订的对策之一。该负责人还介绍说,“重要区域内的所有地块出让前,均须编制城市设计或地块规划,并将审定的城市设计、地块规划方案中的相关形态控制要求纳入土地拍卖条件。针对特别重要地段,可带方案进行土地出让。

开放空间不足 人均环境资源少

中心城人均公园绿地为13.9平方米,国外先进城市一般为20平方米以上

成都应对

建环城生态区 增加邮票绿地

以环城生态区建设为重点,形成生态隔离空间,严格控制增长边界

因地制宜地规划增加邮票绿地和袖珍广场

目前,成都市中心城现状人均公园绿地为13.9平方米,而国外先进城市一般为20平方米以上。”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开放空间不足,人均环境资源少也是当下成都市面临的问题之一。

要解决这个问题,市规划局计划以环城生态区建设为重点,推动中心城区生态转型升级。“划定环城生态区将形成生态隔离空间,严格控制增长边界,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水环境,传承城市文化。

市规划局也将因地制宜地规划增加邮票绿地和袖珍广场。记者了解到,成都市金牛、青羊等五城区目前约有30个邮票绿地,总面积达到了95599平方米,并主要集中在一环到三环间。

公共服务分布不均

市级公共服务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

成都应对

今年中心城区拟新建30社区综合体 建设15分钟公服圈 拟建设170个社区综合体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分布不均也将给成都城市转型升级带来困扰。市级公共服务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中小城市对市级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功能和产业分担不够。而且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中心城一半以上的社区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不全,尤其是老城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以市级公共设施配套为重点,推进卫星城与中心城区市级公共服务一体化将是关键。“要以15分钟公服圈和社区及社区综合体建设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他介绍说,为提高住区公共服务水平,成都市还规划建设社区综合体。目前,中心城区共规划170个,已建设完成的18个,今年拟实施建设30个,2015年57个,2016年65个。此外,成都市还将逐步提升城市公交分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