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断健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

07.07.2014  10:36

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标准化、规范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实施,新农合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健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公益性

  我市坚持政府主办和公益性原则,推进以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了社区卫生业务用房国有化、固定化建设,采取新建、购买和置换等方式解决其他社区中心的业务用房问题,房屋产权归城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并无偿提供给社区卫生中心使用。

  与此同时,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每个街道范围或3至10万居民规划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将新增设置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在新建或扩建居民小区时按标准要求预留,并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此外,我市全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4年起,我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确保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每个街道社区。

   新农合参合率和筹资水平双提升

  2014年我市新农合参合率和筹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参合人数达259.2万人,参合率为99.3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参合人数与筹资标准实现双提升。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90元的水平,其中各级财政补助320元,比去年增加40元,个人缴费70元,比去年增加10元。

  同时,我市开展了新农合15种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工作,将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至8万元,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至75%左右。今年我市还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建立覆盖全市的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减轻农民看病就医负担。

  今年我市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22所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基药制度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确保广大群众获得了更加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卫生民生工程惠及6万城乡居民

  我市深入开展了“光明·微笑”工程、儿童“两病”免费救治、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免费救治和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将全市所有符合救治条件的患者纳入常态化管理。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两癌”患者免费手术,对全市具备手术适应症的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两癌”患者免费实施手术治疗。今年上半年,重大卫生民生工程项目、重大妇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惠及近6万城乡居民。

  据介绍,我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协管,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为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化健康档案370余万份,建档率达70%以上,开展老年人保健41万余人,儿童保健45万余人,孕产妇保健8万余人,管理高血压患者35万余人,糖尿病患者7万余人,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优化就诊流程缩短患者看病时间

  今年以来,我市各医院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将部分特色科室改造成“一站式门诊”,将挂号、就诊、检查、化验、治疗、缴费环节集中在一个楼层,这如同一个小型的专科医院,患者进入诊区就可以完成就诊的各项流程,大大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行多学科联合门诊,各医院根据现代疾病谱的特点,推出糖尿病联合门诊、脑卒中联合门诊等多个多学科联合门诊。多学科联合门诊以交叉、整合、集中的诊疗模式,最大程度地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此外,为方便外地病人、疑难危重病人以及对看病时间有特殊要求的病人来院就诊,各医院开通了预约挂号工作,由门诊服务台负责,分别有电话预约、网上预约、院内预约等多种形式,大大方便了病人,减少了排队挂号等候时间。(张萍 刘兰萍 记者 廖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