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个月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提高14.8%,位列中部省会城市之首

02.12.2014  11:19

亮剑大气污染 守护蓝天白云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直以来,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南昌引以为傲的资本。一组新鲜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2天,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在第一批实施新标准的74个城市中排第27名,比去年同期前移了10位,优良率为79.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8个百分点,排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第一名。

  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一场守护英雄城蓝天白云的大气治理攻坚战。

   部门联动

  “剑指”建筑工地扬尘污染

  建筑工地扬尘是挡在蓝天白云间的一张“灰网”,为了清除这一障碍,从今年4月开始,我市首次采取电脑随机选号抽取施工工地、新闻媒体全程跟踪曝光的办法,开展了新一轮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工作,每周由市环保局、市政府督查室、市直相关部门、新闻媒体组成检查组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和督查。

  至10月底,已开展监测和检查21次,监督和监测建筑工地210个,上报专刊26期。同时,对城区、开发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季度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城市目标管理考核内容。通过整治,建筑工地扬尘浓度达标率由去年的零上升到71%,PM2.5浓度最大值下降了一半。

   限行提标

  治理汽车尾气再出“狠招

  为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我市再出“狠招”:从10月1日起,新车和外地转入的二手车环保准入标准由“国Ⅲ”标准提高至“国Ⅳ”标准。至10月底,已申领环保标志的机动车共计612999辆,其中绿标车581729辆,黄标车31270辆。从今年11月1日起,限行区域面积由15.23平方公里扩大到70.53平方公里,实行区域限行后,每天进入老城区车次减少6.8万辆次,减少排放一氧化碳204吨、碳氢化合物27.2吨、氮氧化物10.2吨。

  同时,我市拓展领域,进一步加大了油气回收力度。积极推动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目前,我市4家加油站完成了油气回收改造工程,中石油运输公司已陆续完成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改造工程;中石化昌北油库及中石油海源油库正在进行工程设计。

   守住底线

  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出局

  在蓝天白云攻坚战中,有污染的企业是要不得的。今年我市拆改结合,进一步加大禁燃区内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力度。禁燃区面积由169平方公里扩大到195平方公里,对新增26平方公里禁燃区内的31个单位46台高污染燃料锅炉实施淘汰。至10月底,已有22家单位完成淘汰改造,拆除停用高污染燃料锅炉32台,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246吨、烟尘292吨。

  与此同时,我市加强督查,进一步加大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整治力度。紧紧盯住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不放松,坚持每月督查,依法严管重罚,全市重点企业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目前,洪都钢厂7台炉窑水煤气,洪都航空3台、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4台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工程已经完成;方大特钢1#高炉矿槽除尘、球团竖炉电除尘器技术改造、焦炉1#拦焦机除尘和转炉二次除尘系统改造、2台烧结机脱硫、球团竖炉脱硫设施工程建设已经完成,焦炉煤气脱硫及电除尘器提标改造等工程正在积极推进;晨鸣纸业循环流化床炉外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已经完成,2#脱硫塔已投入运行,1#脱硫塔目前正在调试;新昌电厂1#机组、2#机组脱硫装置旁路改造已经完成、脱硝装置加装催化剂改造正在推进。

   严格执法

  从源头控制新增大气污染源

  在环境面前,我市不遗余力扫清障碍,为南昌市民撑起一片蓝天、碧水、青山。我市进一步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力度,对全市严控区内餐饮油烟和露天烧烤进行了集中整治,共查处油烟污染类投诉505件,其中行政处罚67件。通过整治,减少了油烟污染物的排放,回应了市民诉求。

  同时严格执法,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源头上控制新增大气污染源,否决了2个涉及大气污染项目落户我市。加强污染源监管,在全市45家重点企业安装了54套废水、23套废气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和42套视频监控系统,实行实时监控,并将13家重点企业的14套污染源监控设施移交给企业维护管理,明确了企业为运行责任主体、环保部门为监管责任主体的管理模式,彻底解决了过去责任主体不明、环保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管理弊端。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对5家存在废气扰民问题的企业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对1家企业实施停产整改,对3家无污染治理设施、废气超标排放的企业下达了行政处罚告知书。关停违法排污企业2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6.7%。(罗序泉 本报记者 林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