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着眼于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省从严约束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深入开展了针对“红包”“违插”“微腐败”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如今,违规收受“红包”、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公认的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过去五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把治理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问题,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坚持抓早抓小反“四风”;对于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
狠刹“四风”出重拳。2013年,全省各地各部门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67个,处理610人,给予党纪政纪处理288人;2014年,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33起,处理3058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76人;2015年,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1211起,处理1776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065人。这组数据显示出省委改进作风的坚强决心,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处分越重”的强烈信号。在严格的监督执纪问责下,高档节礼变得“烫手”,公款吃喝显得“扎眼”,强大的威慑力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清醒意识到,脑中不绷紧纪律这根弦,不管住自己的手和口,就有可能受到纪律处分。
这五年,“打虎拍蝇”已经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熟知的热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紧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和关键岗位,尤其是紧盯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重点查处插手工程项目、土地出让、矿产资源开发、买官卖官、以权谋私等案件,“打虎”力度不减,社会有目共睹。2013年,省纪委监察厅查处了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省交通运输厅原副厅长许润龙等7名厅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2014年,查办了萍乡市委原书记陈卫民,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原校长刘庆成,省水利厅党委原委员、原副厅长文林等32名厅级干部和2名县委书记;2015年,查办了省质监局原局长王詠、省地税局原局长王平、南昌市西湖区委原书记周林等28名省管领导干部,特别是立案查处了抚州市政府原副巡视员、市发改委原主任熊世平,及时阻断了其“带病提拔”之路。
在痛打“老虎”的同时,为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反腐成果,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基层党员干部在惠农补贴、“三资”管理、扶贫救济、低保社保、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方面贪污侵占、虚报冒领等问题。尤其是2015年以来,我省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集中整治“微腐败”行动,各地查处并通报了一大批基层腐败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发现问题上,巡视“利剑”的作用愈加明显。省委对巡视工作提出“对重大问题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没有客观汇报是渎职”“对巡视反馈的问题,‘一把手’要‘签字背书’,对违纪违规问题不纠正不查处不整改的,要严肃追责”等要求,充实了省委巡视组力量,建立了专业人才库,发现了一大批有价值的问题线索,对违纪党员干部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随着今年7月下旬省委巡视组完成第二轮对28家单位党组织的巡视,本届省委在任期内顺利完成巡视“全覆盖”工作。
在强化纪律意识上,为切实体现“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要求,针对反映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方面的一般性问题,廉洁自律或不正之风方面的轻微问题,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时采取警示教育、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形式,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仅去年,全省就谈话函询厅级干部700人、县处级干部1110人。
在严惩腐败案件的基础上,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查案治本功能,深刻剖析典型案件,注重堵塞制度漏洞,并与警示教育、监督制约、刹风整纪等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惩治成果向预防成果转化,做到查处一案、治理一片。
记者点评:
像爱护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那样,建设江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我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执著追求。针对中央巡视组反馈的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省立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整治活动。如“对收受‘红包’者,一律先免职、再处理”这句带有鲜明江西烙印的话,掷地有声,打破了一些地方和行业曾经盛行的收受“红包”潜规则,顽疾得到治理,社会风气为之一振,赢得各方点赞。
和整治“红包”一样,开展“把纪律挺在前面”试行工作和完成巡视“全覆盖”走在全国前列等,都已经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江西名片”。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在中央纪委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将不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取得更多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