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去幸福院,过上幸福生活啦”

02.07.2019  16:12

福利院工作人员正在带领失能老人进行康复锻炼。通讯员 胡刚葵摄

福利院工作人员把农村特困失能人员接进福利院。通讯员 胡刚葵摄

        本报记者 宋思嘉

        7月1日5时,59岁的抚州市东乡区王桥镇王桥村村民杨高旺早早起床了,因为今天他要从王桥镇敬老院搬去“新家”——区普亲福利院。

        自2012年中风瘫痪后,杨高旺就住进了镇敬老院,虽说吃住不愁,但没有专业医护人员诊治,身体康复得慢。两个月前,当他从区民政局的同志口中得知,区里正在改造区普亲福利院,自己将被接去安享晚年后,高兴地三天两头打电话给亲朋好友:“我能去幸福院,过上幸福生活啦。

        早上8时,当记者赶到区普亲福利院时,60多名志愿者正在等着即将到来的“家人”们。

        “来了,来了!”区普亲福利院院长蒋敏推着轮椅快步来到门口,和区民政局的同志一起,小心翼翼地把88岁的何火兰从汽车上抱下来再抱上轮椅。不到半小时,东乡区第一批12名农村特困失能老人搬进了新家。

        来自区理发店的志愿者忙着为老人们剪头、净面;东乡众博口腔医院的医生给老人们做口腔检查;福利院的医护人员给老人们量血压、测血糖、安排老人洗澡……

        “欢迎回家!以后我们是一家人了。”蒋敏的欢迎词,引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记者欣喜地看到,“新家”有干净整洁的院落,餐厅、洗澡间、康复室、活动室一应俱全;卧室内衣柜、液晶电视、空调等现代化设施配备齐全;专业的医护人员24小时随时待命……

        这不,刚洗完澡,坐在新床上的邓义恒就赶妹妹邓永红回家,他说:“这里医疗养老两兼顾,你快回去告诉妈妈让她放心。”今年55岁的马圩镇桂塘村村民邓义恒,自幼下半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90多岁高龄的母亲爱莫能助,只能干着急。“党的关怀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我哥哥进了幸福院,我们全家可以一心一意脱贫致富奔小康了!”邓永红感激得流下了泪水。

        区民政局的负责人介绍,全区有28名农村特困失能人员,大部分住在乡镇敬老院,由于乡镇敬老院条件较差,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医疗条件跟不上。为解决农村特困失能人员供养这一“老大难”问题,今年,东乡区政府在把全区农村特困失能人员的补助标准从1705元提高到2035元的同时,还改造区普亲福利院,已投入近15万元添置电动护理床、洗澡床、制氧机和康复器材等设备。下一步,该区还将围绕兴建医养结合新型福利院,为特困失能人员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不远处的活动室里传来阵阵笑声,原来,84岁的周金田正和刚搬来的几位老人唠嗑,向他们介绍这里的生活。有着61年党龄的周金田,是区福利院出了名的热心人。他说:“我年纪大了,不能干重活,但我会力所能及地为大家服务,让大家开开心心地安享晚年。

        “7月,我们会把剩下的16名农村特困失能人员全部接进来。今后,有一位我们接一位,不断提升农村特困失能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区民政局局长胡志珍话音未落,福利院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在场的失能特困人员发出的心声。

        【记者手记】

        多积尺寸之功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采写此稿的感受,那就是枝叶关情必须多积尺寸之功。正如东乡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所言:“农村特困失能人员期盼什么,我们的工作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要把农村特困失能人员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他们的希望变成美好生活的现实。

        细节实事,让民生有温度。各级政府要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践行初心,切实担负好让农村特困失能人员过上幸福生活的使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农村特困失能人员创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让所有农村特困失能人员在充满阳光、无限温馨的大家庭里,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让他们的生活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