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开战九年前就注定:日本骗清朝放弃对朝宗主权

16.06.2014  14:26

  核心提示:日本正是利用了中国的不知情,骗取中国实质上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并且让日本对朝鲜有了同样的发言权。对于日本来说,这个条约是其最重要的成果是它为日本全面控制朝鲜铺平了道路。

李鸿章 资料图

  本文来源:人民网,作者:范永强,原题为:《日本骗取清朝放弃对朝鲜宗主权 甲午战争已“预先约定”》

  1884年12月4日,朝鲜“开化党”人金玉均按照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制订的计划,引日军攻入王宫,挟持国王,企图组织一个由“开化党”人担任要职的亲日政权,史称“甲申政变”。事变后,清军应朝鲜之邀,击败了日军和“开化党”,解救了被挟持的朝鲜国王。

  策动政变的阴谋虽未得逞,但日本政府却强迫朝鲜在1885年1月9日签订了《汉城条约》,不仅将日本公使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且还获得了在汉城的永久驻军权。一时间,日本国内的狂热分子大肆鼓噪,主张趁清政府陷于中法战争之际,派兵进驻朝鲜,将当时还驻扎在汉城的清军驱逐出境,以达到完全控制朝鲜的目的。更有甚者,日本驻天津领事原敬还提出,为此不惜与中国一战。虽然国内的主战声甚嚣尘上,但日本政府对时局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当时,日本每年的财政赤字高达1000万元左右,国内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政局动荡,加之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还赶不上清军,若贸然与中国开战,恐怕未战而国内已生变数。况且,还有俄国觊觎一侧,即使侥幸战打败清军,朝鲜也不一定就是日本的囊中之物。因此,日本政府决定暂时维持和局,先搞好战备,再伺机而动。

  为此,日本政府摆出一副要与清政府和谈的架势。1885年2月28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全权大使,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副使,出使中国。这样一来,可借机试探一下清政府对日本在朝鲜所做所为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此举可以麻痹清政府,掩盖其真实的战略意图。3月14日,伊藤一行到达天津。此前清政府已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日本使臣在大津商议朝鲜事宜。但傲慢的伊藤博文并未和李鸿章见面,而是在21日转道北京,在英国驻华代办欧格纳的斡旋下先与庆亲王奕劻等人展开了一轮会谈。欧格纳为保护英国在远东的利益,极力促成中日双方的和谈,并提出俄国才是两国应该共同防范的敌人,他也许并不知道,日本早已把中国当成它的假想敌。在会谈中,伊藤博文提出了日方的要求:处分驻朝鲜的清军将领;赔偿被害的日本在朝侨民;两国共同从朝鲜撤军。由于双方分歧过大,此次会谈并没有任何进展,无奈之下,伊藤博文第二天又返回了天津。

  4月3日至4月15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先后谈判6次,谈判的重点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处分清军将领和赔偿日侨的问题。处分清军将领无非是想将中日军队冲突的责任让清政府承担。本来事实非常清楚,日军占据朝鲜王宫先挑起事端,责任全在日方;而对于伤害日本侨民的问题,日方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证明是清军造成的。对于中方指出的问题,日方本无道理,只得百般抵赖。事实上,清军远比日军伤亡惨重,许多朝鲜百姓也遭日军伤害,但对此一切赔偿,懦弱的清朝谈判代表竟只字未提。不仅如此,迂腐的李鸿章居然还接受了赔偿日本侨民的要求。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