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哪场战役被称为日军在亚洲的第一个“玉碎”战?
核心提示:松山战役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更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从此,通过滇缅公路,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可以畅通无阻,源源不断地向龙陵战场送去。此外,这场战役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更是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的“玉碎”战。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 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摄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5年9月5日A4,作者:李静、朱灯花,原题为:《松山战役:2万中国远征军血洒松山95天》
7月,正值滇西地区的雨季。踩着雨水和浓雾,踏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境内,雄踞在怒江西岸的松山跃入眼帘。在云南层峦叠嶂的各类山峰中,最高海拔只有2019.8米的松山其实并不算高,也不算雄伟。然而,正是这座看似平凡无奇的山却是滇西老百姓心中的“圣地”,每年到此游玩的旅客多达数十万。
相较于滇西其它山峰,松山是因一场为期95天的松山战役而闻名于世的。71年前,中国远征军先后出动10个团2万人与日军激战,并最终取得胜利。这场战役不仅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更是成为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今,山上各类战壕静默地见证着71年前的战争风雨。
A.日军修筑要塞,处死近二千民夫灭口
1942年5月,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之后,日军从缅甸沿着滇缅公路一路攻克了腾冲、保山、龙陵等地,怒江以西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沦陷,滇缅公路也被切断,而中国军队只能在怒江以东与日军展开持久对峙。
在入驻怒江以西后,日军便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日军为何要在松山修筑阵地?原来松山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记者了解到,虽然松山主峰海拔才2019.8米,但“前临深谷,背连大坡,旁山起伏于足下”的地形使其成为一座天然的桥头堡,顶峰炮火甚至可控制怒江两岸滇缅公路70余公里,因此被西方记者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以及“东方的直布罗陀”。此外,松山东距惠通桥22公里,西至龙陵约39公里,是惠通桥至龙陵的咽喉,更是滇缅公路出入滇西地区的咽喉要地。
1942年日军占领松山后,便派第56师团第113联队(也称:日军拉孟部队)主力3千余人以山顶为中心,沿公路东至惠通桥、西至镇安镇,修筑了一个纵深达数十公里的强大防御体系,并设置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等7个主阵地、6个前沿阵地,共40余处据点,与中国军队隔江对峙。据了解,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坚固复杂,甚至连坦克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而阵地上还配有山炮、战车、汽车,设有医院、慰安所,地下有电话、通讯、供水、照明等设施,粮食弹药充足。这种防御性工事也让日军军官扬言“中国军队不牺牲10万人,休想攻取松山”。
值得一提的是,在松山上修筑日军工事的并不是日军军人,而是他们从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过来的1670余名民夫,其中包括138名东南亚华侨。在民夫们昼夜施工,并将工事完成之后,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军将这些民夫以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并焚尸掩埋。
B.远征军激战95天,首歼日军建制联队
在日军占领松山近2年后,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发动松山战役,掀起滇西大反攻的序幕。不过,由于当时对松山防守能力估计不足,中国远征军首战虽然夺取了松山外围阵地竹子坡、腊孟街及阴登山等地,但伤亡惨重。
1944年7月2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部以直属部队第8军对松山展开了第二次反攻,同时还出动飞机对敌人工事进行轮番轰炸,但无奈日军工事太坚固,摧毁程度有限。而据松山抗战遗址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日军工事之所以如此坚固,主要是使用了原木、灌沙的汽油桶、钢板等材料,建筑完成后,日军还利用飞机投弹进行过多次轰击试验以检测性能。
记者了解到,从中国远征军1944年6月进攻松山到9月7日攻占松山,整个松山战役共持续了95天,中国远征军先后出动了10个团2万兵力,并最终全部歼灭了日军拉孟守备部队。就伤亡情况而言,中国军队共毙杀日军超过1250人,自身伤亡7763人,敌我伤亡比1:6.2。
松山战役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更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从此,通过滇缅公路,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可以畅通无阻,源源不断地向龙陵战场送去。此外,这场战役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更是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的“玉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