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上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

07.07.2015  10:17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严峻挑战,惟有坚持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从战略高度谋划先进制造业发展,才能推进工业化强国建设。

 

  一、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先进制造业是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吸收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工艺以及现代管理等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新型现代产业。先进制造业位于制造业价值链的最高端,具有技术先进、知识密集、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等特征,既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应对新科技革命、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制造业发展模式深刻变革,产业融合速度不断加快,新的产业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对先进制造业前瞻布局,如美国2012年制定《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加强研发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等领域已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德国2013年推出《“工业4.0”战略》,积极谋求在关键工业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新兴国家迅速崛起,通过政府政策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积极抢占未来先进制造业的巨大市场,如巴西公布了“工业强国计划”,印度颁布了“国家制造业政策”,等等。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和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普及应用,部分先进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初现端倪。未来一个时期,国际上围绕市场、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打赢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民族未来的产业制高点争夺战。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动力、比较优势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规模扩张、投资驱动、外资导向模式无以为继。以往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引导投资结构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变。在经济增长推动下,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成本不断提升,要素供给条件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要素价格优势逐渐消失,要素成本的上升要求我国必须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另外,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工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加快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转变。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调结构与转方式的攻坚期,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先进制造业承担着重要使命。综合起来看,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和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关键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先进产能比例,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夯实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先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创新得以实践应用的沃土。首先,先进制造业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为创新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2012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10298.4亿元,占GDP的1.98%,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7625亿元,占全部经费投入的74%。其次,先进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创新成果最为集中的领域。这些年我国在高性能计算、载人航天、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多来自先进制造业。再次,先进制造业的企业创新具有技术更密集、竞争性更强、产业链更长、集中度更高的特征,是国家创新力的重要象征。当前,只有坚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统一起来,才能筑牢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根基。

 

  二、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大国,部分产品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涌现出一批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了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先进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在汤姆森路透评选的“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2011—2013年我国企业连续3年无一入选。2012年,我国申请国际专利合约(PCT)的数量约为美国的1/3,且同族专利、交叉许可专利少,专利影响力低。我国大量企业以引进技术、组装生产为主,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同时,各地区研发中心普遍存在着“小而全”、重复建设、研发力量分散、覆盖范围小、重研发轻应用的情况。在对未来发展具有关键、颠覆性影响的重大技术创新上,欧美国家的领先优势和我国的弱势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等基础能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政策对基础性、配套性产品重视不够,很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依赖进口。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要依靠进口,使得这些行业沦为组装加工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国产风电机组传动齿轮保修期仅2年,而国外产品寿命一般在20年以上,轴承和对接螺栓等全部从国外进口。高端机械装备主轴承平均寿命约300小时,仅相当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1%,且故障频发。薄弱的基础能力限制了我国先进制造业整机能力的提升。

 

  大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领军者,我国大企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国外同行比,差距依然明显。首先,盈利能力偏弱。2012年,苹果利润总额为417亿美元,而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利润总和仅为141亿美元。其次,品牌影响力较低。2013年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内地有25个品牌(制造业企业7个)入选,远低于美国的232个。再次,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报告,2013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5.7%,而世界100大跨国公司在2011年就达到了60.7%。在自主创新、组织管理和资源整合等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与国外大企业差距较为明显,难以参与国际先进制造业制高点的竞争。

 

  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长期形成的唯GDP论的观念根深蒂固,决定了各地规模优先的工作思路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以项目引进替代集群发展,视生产线引进为技术创新,重招商轻配套等问题突出。先进制造业的行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与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无法有序对接。军民资源共享、军民产业结合存在一些障碍,部分可转为民用产品的企业缺少最终产品平台。人才体系建设观念滞后,重视待遇提升却忽视发展环境建设,致使高端人才流失。政策体系滞后与市场需求多变之间矛盾显现,制约着先进装备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我国迈进世界制造强国乃至经济强国行列的根本之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战略上推动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惟有如此,才能成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完善国家政策支撑体系。先进制造业涉及技术创新、发展方式转变、要素保障等因素。因此,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谋划,研究制定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使各种发展要素相互配套;另一方面要加强立法,以法规的形式确立先进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建立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资源配置方式。企业是推动发展的主体。要继续深化先进制造业领域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释放企业发展活力。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入手,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建立透明而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让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各级政府要注重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公开,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和企业创造活力。

 

  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中创新要素聚集、成果应用迅速、技术竞争激烈的领域。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资源聚集聚合,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的有序转化。依托企业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全面开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的大型科研设施,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先进制造业创新成本。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先进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创新的意愿。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两化”融合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加速改变产业竞争模式。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提高企业全产业链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发展网络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制造。加强支撑服务能力建设,突破应用电子、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形成全流程产品配套能力。鼓励信息技术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开展物联网运营服务,为企业远程服务、位置服务等新型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效应,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要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股权、债券等形式参与先进制造业发展,拓宽先进制造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特别是要加大金融资本对技术研发的支持。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完善担保机制与功能,努力改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制造业创新人才。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关注技术人才的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加快形成一大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掌握先进制造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扭转企业和劳动力市场中技术技能劳动者严重短缺的局面。

 

  (作者:罗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