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1440户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圆安居梦

17.02.2015  14:37

全省1440户以船为家的渔民上岸定居

2月10日上午,新建县象山镇龙庆村岗子口自然村,喜庆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该村70多岁的渔民熊运河常年过着“水上漂”的日子,如今终于搬进了岸上240平方米的大房子,高兴得合不拢嘴。去年以来,我省对以船为家的渔民实行上岸安居工程,共投资2985万元,惠及全省1440户以船为家的渔民。

出台措施上岸安居

由于历史原因,鄱阳湖以及五河水域有很多以船为家、捕鱼为生的渔民。其中,在鄱阳湖从事专业捕捞的渔民就超过万人。这些渔民当中,有部分渔民既不同于有田有地的农民,又不同于城镇户口居民,形成了一个边缘化的特殊困难群体。他们处于居无定所、学无所教、转业无门的困苦境地,一些渔民的孩子甚至连找对象都很困难。

去年以来,为帮助以船为家渔民解决最基本的安全住房问题,实现以船为家渔民“水上生产、岸上居住、改善条件、脱贫致富”的目标,我省实施了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渔户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可列为补助对象:一是长期以渔船为居所的渔户;二是岸上无自有住房或居住危房、临时房、住房面积狭小(人均面积低于13平方米),且无法纳入现有城镇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房改造范围的渔户;三是出行靠摆渡,交通极不便迫切需要迁入新村的渔户。

经过调查摸底,全省有1440户渔民列入上岸安居工程受益名单。

渔民陆续搬进新家

渔民长期在水上生活,想在岸上建房却苦于没有地基。新建县联圩镇河下村为解决这个难题,镇、村两级将废弃的村小作为9户无房渔民的建房用地,39岁的渔民涂继宏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家里5口人蜗居在一艘10平方米的渔船上,生活十分不便。”回想过去的生活,老涂感慨万千。他说,在船上生活,最头疼的事就是小孩不能就近入学。因为常年漂泊在河上,夫妻二人年纪轻轻就患有风湿病和关节炎。

去年以来,新建县推动323户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其中,无房户和D级危房户215户,每户补助3万元,C级危房户108户,每户补助1.125万元。截至目前,该县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渔民们在春节前即可陆续搬入新房。整个南昌市将有572户渔民受益,而在全省,共有1440户渔民受益。

多亏政府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现在房子建好了,我们再也不用过漂泊的生活,终于可以安心了。”南昌县蒋巷镇三洞村,50岁的渔民老熊在刚刚建好的房子前晒太阳。老熊世代都是渔民,由于岸上没有房子,平日里以船为家,可遇到休渔期,他和家人只能寄宿在亲戚家的房子里。站在刚建好的新房里,老熊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让江河湖休养生息

近年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鄱阳湖和赣江渔业资源锐减,水生资源不堪重负。要保护鄱阳湖水域生态环境,就必须尽最大努力减少渔民,减少人对这个候鸟王国的过度捕捞和人为破坏。因此,推动渔民上岸定居,引导渔民转型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民生问题的突破口。

事实上,在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同时,我省加大了上岸渔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投入力度,优先安排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项目。通过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方式,开展上岸定居渔民就业援助活动。健全捕捞渔民社保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鄱阳湖生态专家介绍,我省同时加强了鄱阳湖等河湖渔业资源养护,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严禁使用非法网具,打击非法捕捞;自2004年以来,鄱阳湖连续11年推行禁渔期制度,保护增殖渔业资源。目前,我省着手研究推进赣江源、抚河源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和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试点。

事实证明,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既协调了人水关系,又能让江河湖休养生息,此举推进了鄱阳湖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