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旅游有利于促进旅游建设用地的节约利用

23.09.2015  17:40
 

近年来,各地为发展旅游产业经济,带动旅游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操作模式,基本是围绕着以本地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为吸引物进行景点打造的,建设内容主要为:景观打造、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交通及相关旅游服务设施完善等等,而这一系列项目建设无疑需要的大量的新增建设用地来支撑,政府在满足旅游建设用地的同时,必然在其他产业建设用地安排上作些削减。况且景区基础设施及附属设施并非为全年满负荷运营,除旅游旺季外基本处于半闲置状态,导致出现土地利用、产出率低的现状。笔者认为,仅从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来压缩旅游项目用地是不够的,打破传统旅游模式,降低旅游产业对建设用地的依赖性才是发展旅游产业节约用地的治本之道。

当前,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户外旅游蓬勃发展起来,逐步与景区观光旅游有分庭抗礼的趋势。其蓬勃发展的原因自是户外旅游所具有的“提倡生态、亲近自然、张扬个性、放松自我”的特点。本文笔者仅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角度来看户外旅游,认为该旅游方式存在以如下优势:

一、避免了打造人为景观的建设用地投入

旅游景区的景观一般由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两部分组成,其中人为景观必须有建设用地和资金的投入才能打造。而户外旅游,游客赏的就是山水、游的就是生态、看的就是文化,所有的这些都是自然生态、历史形成的(在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素有“书乡”、“茶乡”、“中国最美乡村”之称的婺源来说,其优势更为突出。),相对于模式化打造的旅游景点,户外旅游既不需进行资金和建设用地的投入来打造人为景观,又避免了冗长的建设工期,且更符合当前游客“身体上和精神上回归自然”的旅游心态,最主要的是从根本上避免了建设用地的投入。

二、避免了为新建旅游交通设施配套建设用地

旅游景点必须有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辅助工程进行配套,但旅游景区的交通设施又普遍存在旅游旺季时人车拥堵、淡季车辆寥寥无几的状况(以婺源某景区为例,该景区虽有两条旅游交通公路和一个约10亩停车场,但在旺季,游客车辆堵在景区内几个小时是很平常的)。而户外旅游所使用的交通设施主要是现有的乡村公路、农村小道、古驿道等现有的交通道路,不需要另行新建;且车辆停放无需专用的停车场(乡村公路、村口空地等稍有空地的地方即可)。因此不必要为新建旅游交通设施来安排建设用地。

三、避免了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投入

旅游景区投资方要得到利益回报必须建设游客集散中心、休闲场所及景区管理机构等景点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是需要有建设用地来承载。相比之下,绝大部分参加户外旅游的游客都有“探新求奇”的心理,往往选择纯天然、纯生态的去处,而这些去处大多是进未行开发,不存在有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说没有用于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投入。

四、盘活了旅游附属产业

旅游附属产业主要包括餐饮业、宾馆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补充,反应着一个旅游县市对游客的接纳程度。但它受旅游淡旺季节的影响大,在旅游淡季,餐饮业、宾馆业等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而户外旅游受节假日时间限制低,旅游景区的淡季,反而是热衷于户外旅游的游客出游频繁时期,这部分游客对旅游淡季处于半闲置状态的的餐饮、宾馆等旅游附属产业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客源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