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33所的机器人迈向市场

06.11.2013  15:44
   

今年,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3所智能和工业机器人研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智能移动类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两大门类的产品均成功下线,并陆续进入市场。航天产品的独特魅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前往该所洽谈。

身材矮小的 能工巧匠

  在我国人口红利日渐不再的当下,企业用工成本的攀高以及人工操作在效率和可靠性上的弊病,已成为各大企业不得不关注的重点。
  33所小型工业化机器人在2012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山东省首届机器人展会上的亮相,让很多企业眼前一亮。这些身材矮小,能装配、能涂胶、能切割、能焊接、能搬运的“能工巧匠”,不正是将来替代人工最好的“员工”吗?
  “系列化的小型工业机器人的研制和推广正是我们2013年工作的重点之一。”该所机器人研究室负责人张新华对于这个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和论证的研究方向很有信心。
  “目前,我们还成功研制了输出1200公斤负载、30箱/分钟的龙门式码垛机器人,今年7月左右就将安装在蓝海矿泉水厂自动化生产线上,替代进口产品。仅这一项,就能让用户的机器人采购成本减半、日常应用成本降低60%以上。”谈及所里的产品,张新华言语之中透出自豪。
  代号为FGC—01T的码垛机器人采用龙门式结构,由托盘供给装置、滚筒输送线、自动码垛装置等6大部分组成,可应用于食品、饮料和矿泉水生产线末端成品箱的搬运、码垛,码垛层数可达5层~8层。
  在研制过程中,33所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优化了结构和软件设计,融入时下流行的高清大屏触摸控制屏,界面友好、易于操作,能够胜任不同规格产品的使用需求,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上面两种机器人外,在工业机器人研制方面,33所还成功开发出了装卸源机器人等特种产品。
  FAA—05K 放射源操作机器人是为实现放射源无人化装卸操作为目标研发的行业特种机器人,由机械臂系统、末端操作器、定位与回转装置、视觉反馈装置和操作台等组成,可以满足在8米长、2.5米宽空间内灵活作业的要求,采用图像识别与末端随动综合控制技术,能够精确完成放射源的安装过程,而且,经过精心设计的末端夹持器可以确保夹持可靠,不会对放射源造成损伤。
  研制人员吕翀介绍说:“装卸源机器人是我们应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需求开发的一款特种机器人,能够满足测井仪探测放射源装卸过程无人化的使用需求,消除操作人员对健康损害的后顾之忧。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目前,33所将工业机器人细分,推出了移动印刷机器人、自动焊锡机器人、自动切割机器人、自动打螺丝机器人、自动点胶机器人、激光焊接机器人、并联机械手等种类繁多的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部件生产、装配、包装等领域。

 

 矿难救援显身手

  作为该所另一个研究方向的智能移动类机器人,今年也收获颇丰。他们面向无人作战、侦察、排爆、电站巡检等方向开发了中、小型通用移动机器人产品,融合航迹推算、路径跟随、自主避障等多项导航控制技术。
  其代表性产品MGT—20K移动机器人采用“履带式+辅臂式”结构,具有体积小、机动灵活的特点,可适应沙滩、田野、瓦砾、街道等多种路面,具有较强的爬坡、越障能力,其上安装有航姿系统、GPS、摄像机等多种传感器,可用于日常巡检,危险环境侦查、搜救和排爆等工作。
  张新华介绍说,移动类机器人的模块化设计使其功能极富可塑性,可以快速实现与33所已有技术的融合,从而拓展应用领域。比如,将惯导定位功能加载在移动类机器人上,就能够产生一种可以为煤矿坑道提供精确位置信息的小型智能移动机器人。该产品一旦投入应用将为矿难的救援工作提供重要帮助,大大提升救援的准确度。
  33所凭借在惯性技术和控制技术上的优势,大力开展智能机器人研制工作,有效推动了该所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并带动多项关键机电及控制部件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证明,“研发核心技术+嫁接成熟技术”的高效率研发模式正在让这个充满朝气的团队不断收获成功,并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来源: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