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作业该拼爹妈吗?

17.10.2015  09:22
原标题:手工作业该拼爹妈吗?

在我们的印象中,小孩子手工作业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孩子与家长共同完成其实就是一次亲子活动,可以增进彼此感情,可现在一些小孩子的手工作业进入了拼爹妈时代, 日前有家长将自己孩子的幼儿园作业上传到网上,要求家长和孩子用废弃材料做一个熊猫牌电视机,还要能看能发声,让不少网友倒吸一口凉气。小孩手工制作到底该小孩独立完成?还是家长主导操作,真是一个难题。

支持家长参与

增加亲子互动

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孩子如掌上明珠,孩子在家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有些家长更是事无巨细完全一手包办,生活中很少让孩子亲自动手。孩子长大以后,缺乏自理能力,每逢大学新生报到就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衣服不能自洗”的新闻报道。

这些新生之所以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归根到底还是从小缺少动手锻炼的机会,常言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能力就是孩子走向独立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其实,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维、动脑想象跟实际动手能力,这也是学校布置手工作业的一个初衷。比如自然课老师简单讲解灯泡发光工作原理后,布置学生做一个简易南瓜灯笼手工作业。一方面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结构,让孩子学以致用,将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锻炼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还鼓励孩子多试错,锻炼孩子碰到问题时候的解决能力,像南瓜灯笼,从学习简易原理到准备材料,到之后多次尝试的失败,再到最后灯亮起时候的成功喜悦,这样亲子互动的成就感就是对其动手能力的一种肯定,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笔重要财富。

家长跟孩子共同完成手工作业,还有更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增加亲子互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年轻家长此时正值事业上升期,精力时间有限,平时跟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机会也是少之又少,于是很多时候家长就给孩子买一堆玩具,比如各种拼图、可拆装电动玩具等等,家长寄“希望”于玩具中:想让孩子在捣鼓、自娱自乐过程中,“顺便”把动手能力也锻炼了,但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孩子的手工作业可以作为一种亲子活动载体,比如对一些有“难度”的家庭手工作业,如果家长能陪着孩子一起完成,通过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共同探索如何操作,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但可以增进家长跟孩子的感情,还有利于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发掘孩子的兴趣特长爱好。(逸飞)

家长适当参与

教育别用力过猛

现在都提倡素质教育、科学育儿,幼儿园奇葩作业虽然引来各种吐槽,但实事求是地讲,也算与时俱进,各种手工作业设计的初衷值得肯定,毕竟也是践行“陪伴式教育”理念,希望增加亲子活动的时间,更好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不至于成为孩子教育路途上的甩手掌柜。可是,很显然在具体操作中,却用力过猛了。

做灯笼、PPT这样的作业还勉强能拼个爹妈的心灵手巧,可是“用废弃材料制造出一台熊猫电视机,还要能看能发声。”这样的奇葩作业,看着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这哪里是普通幼儿园小朋友和小朋友家长能够做得出来的!也难怪不少爹妈感同身受地留言表示:“人类已经无法阻止小朋友的逆天作业了!

的确,教育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许多人也认为,给孩子高一点的目标,可以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可是,二者间的合理距离,应该是要让小朋友伸伸手踮踮脚尖就能够得着,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伸展的乐趣与收获的喜悦,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和探索兴趣,如果距离太远,孩子一眼都望不到,更别谈伸手去够迈步去追,反而会带给他们挫败感,让他们兴趣全无,适得其反。而孩子能力不够全靠爹妈来凑,也给家长增添了无穷的烦恼。

著名的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与通过家长引导可以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也是儿童最具发展潜力的所在。可是,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都不同,而且也始终处于动态变动的状态,老师在留作业的时候不妨多留出些想象空间,兼顾不同小朋友的水平,比如,同样制作电视机,完全可以不加那么多“高大上”的限制,有的小朋友可以画画,有的可以用纸板塑料瓶做,还有的能力更强可以做有声音有图像的,这就兼顾了不同小朋友的能力,比一把尺子的高标准要好很多。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要行之有道,更要行之有度。(谭敏)

专家立场

手工作业拼爹妈

是教育失败

与手工制作可以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孩子自信心、自我认知与审美情趣,有利于促进孩子大脑发育、身心健康……这些结论得到普遍认可一样,“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杨振宁语)也是公认的。中外孩子同台竞技,卷面考试中国孩子绝对不怯,到了动手环节往往就蔫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除了读“圣贤书”,其它都是“下品”,动手与动脑一直被中国传统教育严重割裂与对立,孩子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才怪。相形之下,偏重于“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西方教育对孩子动手能力培养则要重视得多。这一精神非但体现在教学大纲中,甚至法律上——德国用法律明确,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父母干家务活。德国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小工厂”,里面有工作台以及各种规格的工具,供孩子动手。正是有了“寓学于动”的德国教育,才有精益求精的“德国制造”。

手工作业开始被国内教育认可与引进是好事,绝顶聪明的中国孩子如果补齐动手短板必将“天下无敌”。只是,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找到规律、遵循规律,不能违反规律,瞎搞一气有害无益。具体到手工作业,“孩子是主体”这一原则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丢,丢了就会跑偏。这一原则要求,手工作业必须根据孩子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智力等群体特点,设计合适的、合理的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发挥、保护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任意增加难度、脱离孩子实际能力的手工作业,不仅无助于孩子动手能力培养,还可能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助长攀比心。譬如,在手工作业评价环节重于成果评比,而评比又重于外观,“以貌取物”,能入老师法眼的往往是那些由父母代劳或网购的手工作业,真正由学生本人动手制作的手工反而因为不那么完美、漂亮而名落孙山。舍本逐末必将本末倒置,这种结果显然有违手工制作之初衷,可以说是教育失败。

对“手工作业拼爹妈”,被业内人士作辩解的通行观点是,“手工作业除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在于增强亲子互动”。亲子互动固然要得,但在“亲子”中,主体还是“”,而不是爹妈。为爹妈而非孩子设计的手工作业,对提升孩子动手能力的功效甚微。走偏的手工作业,并没有把西方动手能力教育的精髓学到家,所谓的素质教育也是“伪素质教育”。说来也难怪,许多教师本身也是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无菌环境”中长大,严重缺乏动手能力,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

(连海平)

那些年

我们做过的手工作业

学校教育总爱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虽然事实上学业压力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但那些别致有趣的手工作业,往往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回顾那些年我们做过的手工作业,不同的年代,作业的形式、内容都有很大差别。

对很多70后来说,他们记忆中的手工作业,大多是简单实用的。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手工作业更凸显实用性,“自己给自己做玩具”成为手工课的一大特色。比如男同学们都爱玩的丢沙包,手工课上往往会比谁做的沙包最结实最好看。还有用纸来做小风车、剪纸图案,每逢节日还会要求学生们自己动手做贺卡。此外,还有易拉罐做的小花篮、树叶画什么的,也是70后门的集体记忆。好玩不贵,实用为王,那个年代的手工作业,让人怀念。

而对80后来说,生活条件好了,手工作业也不再跟实用紧密相关。在那个“不想当科学家的小学生不是好小学生”的年代里,手工作业具有浓重的科普意味,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手工难度,都大大上了一个台阶。作为80后的一员,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小学时自己制作潜望镜:两块镜子用来反射,再用硬纸板做成Z字形的主体。简易版的潜望镜还被开发出了很多用途:在房间里观察门外爸爸妈妈在不在啊,甚至用来看电视,虽然看得头昏脑涨,但那种单纯懵懂的快乐,现在回想起来还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当然,还有靠磁力运动的小船、木片制作的滑翔机,也让我痴迷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手工课已经有了专门的课本和材料袋,往往开学一发下不久,很多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做好了一学期的手工成果。

到了在电脑前成长的90后一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手工作品,往往不是以课堂作业的形式,而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电动模型、拼装四驱车,有的学校甚至要求学生自己做一个网站……已上了中学的我看着那些“小屁孩”做着更昂贵、更复杂、更“高科技”的手工作业,常有一种“生不逢时”的遗憾。当然,今天90后们正处在最有创造力、精力最旺盛的阶段,他们发自兴趣的“手工”已不是自娱自乐那么简单,对一些大学生团队而言,简易汽车、机器人也都不在话下,社会上更有不少90后将手工与创业结合起来,做皮具、做布包,用巧手开创了一番事业。

00后、10后们手工作业是什么样子的?正如新闻中所说,不仅难度更大了,也更彰显了某种流行理念,例如环保时装秀、废物再利用等等。从更深层次来说,手工作业越来越复杂,其实也是育儿理念的发展,从单纯“让孩子做”到“父母一起做”,增进感情,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到了这个阶段,不仅考手工,更要考创意;不仅考孩子,更要考家长。也许有的家长不胜其烦,但我却觉得,多花一些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顺便温习一下自己小时候错过的那些手工课,何尝不是一种放松呢?

(章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