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身手非凡” 江西首台“达芬奇”手术逾400例

22.12.2015  22:02

 

    12月22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通过手术机器人工作。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新华网南昌12月22日电(记者李美娟)9时许,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一名前列腺癌患者已进入全身麻醉状态,像“章鱼”一样的手术机器人将其几个机械臂上细细的“爪子”通过微创口穿进患者的腹腔内,它们灵活自如、精准精细地拨开、旋转、抓取、电切等动作,在旁边硕大的显示屏上十分清晰地显示着。几米远处的控制台前,主刀医生一边看着腹腔内高分辨率镜头反馈过来的放大了数十倍的三维高清影像,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手柄,通过手柄信息控制机械臂。

    12月22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王共先通过手术机器人工作。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这是一台“达芬奇”--目前机器人手术中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2014年12月23日,江西第一台也是目前唯一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实施前列腺癌根治术、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以及巨大肾癌根治术,至此,江西省外科手术进入手术机器人时代,并与世界和国内高端手术技术接轨。

通过手术机器人工作。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外科手术经历了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三个发展阶段。“在北欧国家超过一半以上的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由手术机器人完成,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0%,成为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金标准’。”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共先介绍。

    “与传统的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出血少,患者恢复快,手术强度下降,避免医生疲劳操刀。”王共先说,“由于突破了人手的局限,在原来手伸不进的区域,细细的机器手却可以灵活穿行,完成各种动作,尤其在狭窄解剖区域中,机器人的手比人手更灵活。装有稳定器的机械臂还可以避免医生操刀时不由自主的颤抖现象。

当日,江西省首台手术机器人落户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周年。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一年来,这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为各类患者手术428例,今年5月以来每月手术量跻身于全国前十行列。

    科技改变生活,机器人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泌尿外科、普外科、妇产科、心脏外科等多个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于肝胆结石、胃肠肿瘤等病种也有不错的手术效果。

    近年来,我国各地陆续引进了三四十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引进较早的南昌大学一附院,不少患者主动要求机器人手术;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也已完成各科手术两三百例。

    根据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无疑,机器人手术是微创外科技术的划时代革新及重要的发展方向。

    “我国国产手术机器人将在近几年就能得到广泛使用。”王共先认为。在医疗机构引进国外医用机器人的同时,近年我国一些高校、科研单位和医院在研究医用机器人方面取得进展,比如北京积水潭医院自主研发了骨科手术机器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