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发展瓶颈,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03.12.2015  13:31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高产稳产,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百姓的幸福安康。必须把农业的发展摆在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央出台各种强农惠农政策。其中《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就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然而,我国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走的并不胜利,各种问题的出现挫伤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这些矛盾出现在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农村劳动力缺乏、收入低、缺乏科学的农业知识、思想观念落后,轻视农民、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撂荒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力气,科学地解决问题。

  加大科技投入,是实现农业转型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对农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的产量和质量。当前农民缺乏科学种田的意识,依靠科技种地的意识不强。需要加大对科学农业知识的普及力度和资金投入,重视基层农技站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充足,保障农技推广工作胜利开展。每年通过选派基层农技员进行农技知识的培训,掌握新的农技知识。使农技员更具专业性,适应新型农业调整步伐。鼓励支持文化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农业人才投身到基层农业发展的队伍中,充实基层农技队伍。

  严格耕地保护,是实现农业转型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面子工程,不惜将千万亩良田作为牺牲品换来所谓城镇化,在良田上盖工厂。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农业稳产的地位必将动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严格耕地保护,才能确保农业稳定,粮食安全。

  转变思想观念,是实现农业转型的根本。长期以来农民的身份一直被人们认为没有前途的职业,人们宁愿在外漂泊也不愿回乡种地,留在农村种地的只有老弱幼劳动力,农民种地收入过低导致其宁愿将耕地废弃。对此政府要加大力气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在不损害农民权益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基础上,鼓励规模经营和有偿使用的原则。以河南w省县的生态农业合作社为模板,积极探索一条“公司+农户”的农业发展道路,鼓励农业大户实行家庭农场的农业耕作模式  ,积极培育一批懂生产、会经营、能致富的现代新型农民。使社会形成尊劳动,爱农民的生动局面。

  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只有打好农业科技牌,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瑞昌市审计局   王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