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发布打车软件“专车”服务舆情分析报告

09.02.2015  21:44
原标题:人民网发布打车软件“专车”服务舆情分析报告

新年伊始,沈阳、长春、济南等多个城市相继出现出租车司机抗议“专车”服务的罢运现象,一场关于“互联网专车”的争论在网上发酵,“专车”服务的出现严重威胁到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在此背景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整合各方资源,梳理“专车”服务引发的各类舆情现象,并从中提出一些大胆设想及可能隐藏的舆情危机,并组织专人撰写《打车软件服务舆情分析报告》,从舆情的视角来解读打车软件引发的“”与“”。

近年来,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出租车行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因市场化步伐滞后广受诟病。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垄断利益固有格局,实现出租车行业的革新改制并非易事。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实现行业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除了要平衡各方关系,还需要对市场新生事物予以更多包容。

回望历史,中国改革进程无不伴随着政府与市场力量的相互博弈。二十世纪70年代,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要求包产到户,推动了中国第一次改革浪潮。90年代,国企改革应对市场化需要,推动了中国第二次改革浪潮。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深获人心,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共享服务形成倒逼改革之势:机顶盒技术对传统电视业态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对中国经济构成的突破,专车服务对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的撼动。作为新生事物的“专车”被各界誉为改革的“抢跑者”、“撬动出租行业改革的第一枪”,对政府传统管理模式形成颠覆性挑战,将倒逼政府加快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

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强调“要敢于啃硬骨头”“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2015年以来,北京市交通委严打非法运营后调研“专车”公司;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上海两会上指出“对符合市场需求的事物应给予扶持”;交通运输部将“进一步研究出租汽车行业定位、经营权管理、运价形成机制等各种因素,尽快形成改革指导意见”的表态;甘肃、河北等地也出台了新的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都被认为是传达出改革的明确信号。

如何在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困境之间寻求突破,考验着改革者的气度与智慧,如何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推动改革,是主管部门不容回避的现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梳理境外处置“专车”软件的经验和政策,结论显示,境外基本采取叫停“私家车”而鼓励“专车”的做法。国内主流建议包括:将“专车”软件纳入政府管理系统、制定“专车”运营规则、允许“专车”进入出租车市场、开放牌照管理、打破现有出租车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等。但是,“专车”作为新生事物与管理体制形成不小的冲突,在现行政策、法规之下,将专车纳入政府监管、进入出租车市场尚难以实现。面对舆论期盼,适时回应“专车”将往何处,是公共事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此外,从舆情风险上评估,还应注意对“专车”迟缓的表态可能会被质疑“贻误改革时机”、“阻碍改革进程”。

打车软件服务舆情分析报告》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