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网评:打车软件补贴之后需要更精细的服务

06.03.2014  19:09

  目前,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烧钱”大战虽然还在持续,但南昌市民对打车软件的热度有所下降。众多受访者认为,打车软件给出的车费补贴固然诱人,但也滋生出不少问题和麻烦。(今视网 3月4日)

  打车软件自问世起,就存在着诸多争议。这种所谓的“打车神器”的可行性,始终是争议的焦点。在新浪微博关于“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的调查中,有上万名网民参加。其中,近四分之三的调查者认为“成王败寇!之后哭的就会是消费者”,只有四分之一调查者认为“两败俱伤!反正两家都不差钱”。这意味着,虽然打车软件短期内让司机和消费者获得了相应的利益,但民众对于打车软件的后续发展表示极大地担忧。

  打车软件诞生时宣称致力于解决城市中愈演愈烈的打车难问题,但笔者以为,一路走来,打车软件“误入歧途”了。自从两大打车软件巨头推出打车补贴后,打车软件貌似进入了发展黄金期,通过匹配司机和乘客之间的信息,有效地整合了市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出租车的空乘率,也相应地缓解了城市打车难的问题。但其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自从用上了打车软件,不少出租车司机养成了边开车边盯着手机抢订单的习惯,操作软件分散了司机的注意力,车内乘客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令乘客诟病最多的还是部分司机“挑食”,对于不加价或路边招手的乘客视若无睹。

  从表面看,打车软件给乘客提供了便利,但实际上加剧了出租车市场的不公平现象。出租车行业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本应该人人共享,但自从打车软件投入市场以来,“招手即停”的打车规则部分失灵,扰乱了原有的打车秩序,乘车价格不断上升,变相拒载现象严重。这些都与出租车的公共属性和市场调节的机制是冲突的。

  嘀嘀和快的两大打车软件的补贴大战,短期内吸引了一部分用户,但中长期怎么办?还能走到中长期吗?

  笔者以为,两大打车软件推出的补贴优惠作为一种推广手段,不可能成为常态化的优惠形式,砸重金推广的模式也不可能长久。补贴只是一时刺激用户使用,若是补贴不在,用户的使用积极性将锐减。当补贴活动曲终人散后,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更加精细、便利、快捷的服务,才是提升用户粘度和满意度的不二法宝。(陶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