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赣江抚河 连通城内水系
“十三五”期间,南昌水系将构成“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空间格局
“城在水中,水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在南昌,“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生态城市品牌深入人心。“十二五”期间,南昌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布局,美景也如同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十三五”期间,南昌将以“江湖互济、河湖相通、水系健康、水城交融、人水和谐”为目标,进一步树立“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城市品牌。
以河流为框架,以湖泊、湿地为节点,打造兼顾城市防洪、排涝、供水、水系生态、水景观、水上旅游和水上交通的水网,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的效益与效果,南昌中心城区的水系将构成“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的空间格局。
中心城区水系
“十三五”时期,南昌将推进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整治入鄱阳湖水道,打通赣江、抚河航道,全面活化河湖水系,改善河湖健康,解决南昌市河湖枯水期径流问题。
针对目前中心城区内河及湖泊水质较差,与赣江水体交换不良,水体活化有待加强等问题,南昌将对昌南城区水系进行适当整治,在现有河湖水系的基础上,增加青山湖、艾溪湖、南塘湖、瑶湖之间的横向连通,通过修建青艾连通河、艾南连通河、南瑶连通河、玉带河东支东延段、艾瑶连通河等5条连通河段,对部分河道进行适当疏浚扩宽,加强水体交换能力。
未来,南昌将形成中心城区水系“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的空间格局。“一江”即赣江,“三河”即抚河、玉带河与乌沙河,“九龙”指昌南城区“五纵三横”河道和昌北城区的乌沙河,“十珠”为瑶湖、艾溪湖、青山湖、东南西北湖、象湖、梅湖、前湖、礼步湖、黄家湖与孔目湖。
全面建立“河湖长制”管护制度
“十三五”时期,南昌将推动实施一批重点水源工程,重点推进杨家滩泵闸工程、乌沙河泵闸工程、吊钟水库新建工程、新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力实施鄱阳湖圩堤整治建设,完善环鄱阳湖和市城区防洪包围圈。基本完成城区及县域内水系连通及河道治理。
南昌将全面建设市、县、乡(镇)、村四级河、湖、库、塘“河湖长制”管护制度。到2020年,要实现河湖管理现代化,主要河湖渠道水质达标率力争达到90%以上,构建“互联互通、引排顺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的现代河网水系。
选定3处水源作为城市应急水源
南昌将加快实施城市应急水源工程。昌南城区选择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引抚河水作为应急水源;昌北城区选择幸福水库和乌井水库作为应急水源。
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清淤改造,对城市排水排涝进行维修整治,新建一批污水收集管网和城市污水泵站除臭装置,建设城区排水、节水及污水处理信息平台和电子指挥调度监控系统。
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2015年8月,省住建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新模式,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构建健康的城市水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南昌将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建设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要求,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市20%的建成区要做到70%的降雨能够就地消纳和利用,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记者 高小茜 吴跃强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