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稳“米袋子” 鼓起“钱袋子”

27.09.2021  16:01

  本报记者 李 颖 洪怀峰

  8月18日,上栗县赤山镇湾里村党支部书记张军显得有点忙。随着今年村里大豆、早稻等农作物喜获丰收,晚稻丰收在望,很多粮大户热情高涨,纷纷来村里咨询租地事宜。

  “今年村里1200亩农田全被种粮大户承包了,仅土地租金一项,村民每亩增收500元。”张军说,以前村里的耕地“不吃香”,甚至成片成片地被撂荒。

  张军亲历的变化,恰恰是上栗县2.45万亩撂荒地复耕升值的生动写照。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上栗县进行调查采访。

   耕地成“鸡肋”,四大原因导致土地撂荒

  李伟根是东源乡江岭村村民,也是当地有名的种田“老把式”。近年来,他觉得耕地成了“鸡肋”,弃耕可惜,种了又赚不到钱。

  李伟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植早稻为例,每亩种植成本在1090元左右(包括田租、种子、化肥、农药、打田、秧膜、秧盘、抛秧、收割、人工等)。今年早稻亩产400公斤左右,每公斤稻谷按政府托底收购价2.44元计算,每亩产值976元,亏损114元。按照市场价格每公斤2.6元至2.8元计算,勉强可保本。

  李伟根说,种粮成本越来越高,农资价格每年都涨,压力不言而喻。如化肥从去年的每吨2300元,涨至今年的每吨3100元;复合肥从去年的每吨2300元,涨至今年每吨3000元。

  赤山镇农办主任谢树海告诉记者,除了种田不赚钱,还有三大原因导致土地被撂荒。一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农村大量的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经商和创业,导致繁重的农事活动后继无人;二是农村耕地“碎片化”,特别是在丘陵地带的农村更为明显,影响农机使用和规模化生产。劳动力成本提高导致一些比较偏远、地力贫瘠的土地被弃耕;三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如机耕道建设滞后,灌溉水渠等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很多想投资的种粮大户望而却步,久而久之一些耕地就被撂荒了。

  “耕地撂荒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耕地质量下降,给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一定影响。”谢树海说。

  记者从上栗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自2018年至2020年,该县共有2.45万亩耕地被撂荒。

   实招有实效,2.45万亩沉睡土地被激活

  贷款50万元以内不需要担保;往年贷款月息要8厘,今年只要4厘;农业保险每亩补贴12元;种植粮食超过1000亩,每亩奖补200元……谈及上栗县支持土地复耕的政策,种粮大户欧阳伟萍掰着手指向记者细数今年拿到手的真金白银。

  欧阳伟萍是萍乡市湘东区人,十多年前与其他老乡一样到海南租田创业,主要从事杂交水稻制种业。经过多年的行业积淀,湘东人已在湖南、福建、广西等地建立起以水稻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在全国稻种行业有较大知名度。今年上栗县招商引资,邀他们回家乡搞规模化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助力撂荒土地复耕。

  “很有诚意,全是实实在在能拿到手的‘政策红包’。”欧阳伟萍说,现在国家重视稻种产业,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双方一拍即合,他们纷纷来到上栗租地,投资发展水稻制种业。

  上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柳腾告诉记者,到海南邀请专业的种粮大户回乡投资复耕撂荒土地只是其中的一招。上栗县为治理土地撂荒,综合施策,打出“组合拳”。针对农田地块“碎片化”、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全县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配套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针对长期撂荒又不愿意流转的土地,明确规定撂荒土地两年取消农业补贴,严格执行“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政策。

  针对散户种田不赚钱的问题,上栗县实行规模化经营,通过以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为规模化经营主体,实施土地流转、折资入股、代耕代种等方式,将农村撂荒土地整合起来。通过资源变资产,先后引进农业企业266家,其中龙头企业58家;发展专业合作社1187家;培育种植大户211家,其中蔬菜大户90家、种粮大户121家;培育家庭农场342家,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模式。

  经过综合施策,上栗县2.45万亩撂荒土地“”起来,今年全部得以复耕。

   规模出效益,种粮大户与村民双赢

  种粮大户张祖权今年在桐木镇湖塘村、杨坊村等地流转了1100亩耕地种粮,通过机械作业、批量采购农资等手段,降低了种粮成本,刨除地租、种子等成本,早稻每亩获利约220元,总计获利约24.2万元。“明年我还要扩大规模。”张祖权信心满怀地说。

  朱根华是赤山镇湾里村村民,家中有3亩耕地。往年自己耕种,扣除买种子农资、请机器打田和人工等费用,根本没有钱赚,他干脆外出务工,土地一度撂荒。

  “今年我把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每亩一年的租金是500元,这是纯收入。”朱根华说,除此之外,他还在种粮大户的基地务工,每天工资120元。

  随着复耕土地越来越多,复耕质量越来越高,村民也多了一条致富增收的渠道。

  “以我们村为例,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和合作社,通过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全程机械化操作,让种粮变得轻松多了,成本也降下来了。加上政府对双季稻种植有补贴,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投资种粮收入可观。”上栗镇泉塘村党支部书记文家根表示,这样一来,既扛稳了国家的“米袋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对于普通农户,流转土地后可以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或进城务工,或经商,或创业;对于年龄大或没有技能又无法出门务工的村民,可以在种粮基地务工,在家门口干活赚钱,一举多得。

   记者手记

   遏制土地撂荒 让种粮有赚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农村出现耕地撂荒现象,根本原因是种粮收益远远低于进城务工、经商的收益,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种田积极性。

  上栗县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农民拿出土地进行流转,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经营,让他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仅用一年时间,就复耕全县2.45万亩撂荒土地,既扛稳了国家的“米袋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实践证明,遏制抛荒,提升种粮收益是关键,必须要让种粮者有赚头,能致富,这才是端稳饭碗、守好粮仓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