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扭住被骗大妈还要遏制诈骗通道

07.01.2015  11:58

  网友“刘洁成”:1月1日我去了银行,看见一位大妈站在一台机器前听着手机,想把一笔大钱转给别人。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后,发现与大妈通话的人明显是骗子,劝大妈别汇钱,可大妈死活不听,坚持要伸手去按确认键。此时的她很气愤,看上去她把好心人当成了仇人,最后,人们像擒罪犯一样扭住她,她拼死挣扎着。(《海峡导报》2015年1月6日)

  人们像擒罪犯一样扭住被骗大妈,终止汇钱,这样场景好笑但是很苦涩,是对电信诈骗的极致讽喻,报纸三天两头在曝光。假如大妈平常多看点报纸,假如子女常常把那些低级骗术告诉给身边老人,假如子女让老人凡是有意外,应第一时间告知子女,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尴尬闹剧。

  按理说,电信诈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老套的不能再老套,这种骗局已经存在多年,毫无新意,但为什么仍然屡试不爽?首先就是骗子演技太高超,形成了诈骗的“大合唱”,几乎滴水不漏,让人无法不相信,究其原因,主要是骗子将矛头对准了接受外界信息比较少的老年人。看到老人一辈子攒下的养老钱被骗子几个电话轻易骗走,让人感觉既愤怒又扼腕叹息。

  年轻人接触外界信息比较多,了解到这些骗局后,要多和家中老人沟通交流,告诉他们防范的方法,以防患于未然。最关键的是,公安、电信、金融机构、公众应该携手合作,群策群力,同仇敌忾,才能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也才能够让骗子的阴谋难以得逞。

  一些地方推出了防电信诈骗的“拦截奖”,体现了公安机关急老百姓之所急,想老百姓之所想,体恤被骗群众的懊恼和愤怒,既体现了公安机关打击金融犯罪的决心和勇气,更体现了打击电信诈骗的群众智慧,积极通过激励措施和手段,调动全社会的打击电信诈骗的积极性,就会在客观上形成群防群治的积极效果,该派出所通过群防群治成功拦截电信诈骗多次也证明了“拦截奖”的有效和其体现的积极意义。

  百姓利益无小事,虽然防范电信诈骗是当前全国性的难题。但是再难的事情只要公安机关用心、用情去做,有感同身受的同情感,有责任担当,有对犯罪分子的愤世嫉俗和同仇敌忾的心气,就不难做好防诈骗工作。真心恤民,真情待民,真行为民,就能够求得群众的理解,获得群众的配合和支持,就可以筑起防骗的坚堤。

  打造平安社区和平安城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本着勤政为民的

  宗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多动脑子,多想法子,多出点子,多下功夫,就不怕困难多,问题多,就不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防电信诈骗的“拦截奖”设得好,如果更多的政府部门都能够多些为老百姓服务的拦截意识,给老百姓充当防护网和平安的铜墙铁壁,让老百姓免于惊恐和焦虑,那么国泰民安就不是什么世外桃源。

  电信诈骗案频频发生,受害人80%为中老年人,面对骗子的恐吓或诱惑,守住心神才能守住自己的钱财。老套骗局屡屡让老年人中招,老人的遭遇值得同情,更需要反思,但是该反思的绝不仅仅应该是受害者,还有社会的防骗机制建设,那么,社会防骗机制建设到底该反思和检讨什么?

  首先,最该检讨的是老人的儿女。以身份证被盗用,涉嫌洗钱罪名,电话冒充公检法的骗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骗局,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作为儿女,为何在和父母平时的聊天过程中,没有给老人打打“预防针”?孝敬不仅是让老年人衣食无忧,精神快乐,更该包括增加老年人的防骗意识,增强老年人的防骗意识也是家庭的平安工程。

  其次,是防被骗的社会教育的缺失。如今针对电话诈骗,公安机关和街道办以及社区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宣传手段的广泛宣传,年轻人对这样的骗术已经很警觉,但是针对老年人的宣传却显得很不到位,提高防骗特别是老年人防骗知晓率,此类的悲剧才会减少。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仅如此,老年人也是社会的宝贵的人文财富和资源,老年人生活的安全与否,情绪好不好,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不仅事关家庭的亲情,更关乎社会爱老、敬老的质量,作为子女,要对老年人进行安全的再教育,让老年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要和子女通气商量,寻求子女的帮助,这也是一种安全的尽心尽力的孝顺;作为社会对老年人的呵护,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不能让我们的长辈在晚年的时候因为被骗而重新陷入痛苦中,善待老年人,孝敬老年人,就从呵护老年人的安全权益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