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扶贫提升发展能力 赣州产业扶贫纪事

31.03.2015  11:05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同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得益于多重利好政策的推动,我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大力发展脐橙、油茶、烟叶、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和养殖业;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积极探索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产业扶贫新路子。

  为促进扶持政策落实到户,我市大力发展贫困户能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务项目和其他产业项目,加大对贫困村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发挥基地对贫困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机制。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水平,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着力打造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截至2014年底,我市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的215.5万人减少到105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末的4182元提高到6970元,增长67%。

  3月29日,市民政局驻章贡区沙石镇东风村“三送”工作队员在现场落实由村民李锡章(左二)领头的高山蔬菜精准扶贫项目。东风村是个山区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三送”工作队员们和镇、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了解贫困户情况,把脉致贫原因,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落实精准扶贫项目和脱贫致富路子。 记者李传材 摄

   宜农则农:农业扶贫拓渠道

  3月29日,记者在会昌县庄口镇龙化村看到,田野里的成片烤烟已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一群妇女正在烟地里施肥、浇水。该村烟叶合作社负责人肖鸿光告诉记者,今年他向村民转租了200多亩地种植烤烟,聘请村里的50多名留守妇女到烟地里务工,工钱每月在1800元以上,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若干意见》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出台实施后,我市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有条件发展产业的,因地制宜培植扶贫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大力扶持发展脐橙产业,全市脐橙种植面积达174万亩,年产量稳定在120万吨以上;有25万户种植户、70余万人直接受益,果农人均脐橙收入5800元,有近30万贫困群众通过脐橙产业实现脱贫。同时,大力扶持油茶、蔬菜、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用好本地旅游和生态资源,推进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扶持生态旅游,发展休闲农业等,让农民不离乡土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在扶贫工作中,我市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着力构建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群众真正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一方面,着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2014年,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2461个、超亿元企业5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85.56亿元,带动农户80.68万户;发展农民合作社4308家,入社农户6.77万户,出资总额突破80亿元,辐射带动农户45.8万户;登记注册家庭农场673户;培育种养专业大户6.4万户,占总农户数3.8%的大户创造了超过100亿元的农业产值,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3%。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等要素入股,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参与度和受益度,增加租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

  3月29日,农技人员在全南县南迳镇绿鲜葡萄基地进行技术指导。近年来,该县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积极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芳香花木、高山蔬菜、葡萄等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尹其奇 罗绪慧 摄

   宜游则游:旅游扶贫增收入

  连日来,崇义县上堡乡正井村村民沈斌忙得不亦乐乎。他白天为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带路,晚上和家人一起做农家饭,招待各方游客。他说,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过去只知道种地产粮,现在他们一家可是沾了梯田的光,每年为外地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就能获得一笔不少的收入。在崇义,像沈斌这样靠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入的农民还真不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为该县农民致富打开了崭新的一扇门。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下发《国家旅游局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同意在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设立“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批复》,使赣州成为继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之后第二个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2014年5月,《赣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如今,赣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工作在加快推进。

  得益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正加快培育壮大旅游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努力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全国旅游名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全市旅游业呈现出“红、绿、古、客”相互映衬蓬勃发展的势头。全市各地依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让农业产业在旅游业的影响带动下开拓市场,依托河流、水库、田园景观以及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等,以“走进农家生活、品味农家菜肴、体验农耕文化、欣赏乡村风情”为主题内容,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对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建设,直接带动农民增收。

  2014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502.83万人次,同比增长35.18%,旅游总收入279.59亿元,同比增长35.15%。

   宜商则商:电商扶贫气象新

  日前,为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从普及电子商务应用、拓展电子商务发展平台、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大力实施电子商务重点工程、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等方面,全面扶持电商产业。赣州还在全省率先编制了《赣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眼下,我市正围绕特色产业打造赣南脐橙、稀有金属、华南家具三大国家级电商平台,树立赣州电子商务品牌,让传统产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去年9月29日,江西省首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化项目、江西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宁都县电商产业园正式开园,该产业园积极创新园区与企业孵化发展模式,健全配套支撑功能与体系,突出围绕地方及自身特色与优势,实现与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联动发展、集聚发展、裂变发展,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电商示范园区。

  同时,宁都县将电商产业发展与扶贫有机结合,设立宁都电商扶贫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探索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推进扶贫开发与电商发展相融合。

  宁都县积极探索扶贫事业新机制、新路径,通过整合各项扶贫政策资源,从免费培训、扶贫贴息、小额信贷、信息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帮助困难群体,广泛开展贫困户电商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困难群体专题培训,对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参加电商培训获得资质证和技能证,按照“凭证补助”的原则,享受扶贫部门“雨露计划”资金补助。

  创新扶贫模式,拓宽扶贫渠道,通过电商促进困难群体就业,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鼓励电商龙头企业安排适当产品、适当岗位帮助低收入、残疾人群实现就业;鼓励低收入、残疾人在网上开店创业。此外,宁都县还引导乡镇开展电商扶贫工作,重点选择一些乡镇开展电商扶贫试点。

  1月15日,赣州市商务局举办了2014赣南脐橙网络博览会电商成果发布会,公布了2014赣南脐橙网络博览会的电商成果:在央视发布的2014年中国品牌价值信息发布会上,赣南脐橙以53.89亿元高居农产品品牌价值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农产品第一品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脐橙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1.71亿元,销售量达17490吨,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张鸣 特约记者蔡伟平 记者肖荣祯)

  —— 报网互动——

  网友“半农”:精准扶贫因地制宜,针对性强,效果好,目前赣南许多地方的贫困户依靠精准扶贫拔除了“穷根”,我们老百姓别提有多高兴了!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赣南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项目让赣南大地如沐春风,接踵而至的利好政策加快了百姓脱贫致富的步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贫困户”将是一个过去式。

  网友“林先生”:纵观近年来赣南的变化,“水上漂”上岸了、危旧土坯房得以改造了、农村公路修建到家了,家门口就业不再是难题了……这一项项喜人的变化,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多年来源源不断的关怀,这些变化也让老区人民看到美好生活的前景。今天的赣南,正在多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奋力谱写苏区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网友“曾秀峰”:很多贫困户是因病致贫,包括身体疾病,智障等,还有一些是家人去世,失去劳动力,导致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展开,也有一些是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所导致的贫穷,但以上几类贫困,光靠自身力量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和指导,精准扶贫就是一个很好的政策。

  网友“黄细玉”:最近我们走访了结对帮扶户余德林,宣传上级有关扶贫政策。余德林想种油茶8亩,并交了油茶苗费给镇政府统一购规格油茶苗。看到结对帮扶户发展产业积极性这么高,我们发自内心的高兴,并对13户结对帮扶贫困户都建立了台账,希望他们早点脱贫。(摘自客家新闻网论坛 记者刘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