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战犹酣 江西省扶贫工作综述

16.10.2014  12:52

  江西日报记者 杨 静 陈斌华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全国“两会”发出的“继续向贫困宣战”的强音,让人们看到党和政府对消除贫困的决心。在江西,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已打响。

  高位推动,政策给力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显著改观。

  但是,到2013年底,我省贫困人口仍有385万,贫困发生率达10.8%;340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全省的62.1%;现存贫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艰苦、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脱贫难度大,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发展中的新贫困问题凸显。

  2013年9月17日,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强卫明确提出,全省要以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任务,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以扶贫开发助推小康提速、以小康提速带动扶贫开发,全力确保我省385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与全省全国人民同步共享全面小康生活。

  新一轮扶贫攻坚战首战主攻连片特困地区,这里覆盖了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4年前,国家出台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将我省17个县市确定为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优先安排财政扶贫资金、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同时,国土资源部、民政部、科技部等10家中直单位定点帮扶我省21个重点县。

  我省以原中央苏区和罗霄山脉特困片区、省定特困区为重点突破口,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提出2020年实现全省搬迁扶贫移民100万人、帮助贫困地区培训100万人、帮助贫困村和水库移民脱贫致富100万户、整治贫困自然村3万个的目标任务。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指导意见;省领导多次深入片区调研,检查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0多个省直部门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纷纷向片区聚集。同时,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省直单位行业扶贫目标责任制、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专项扶贫督办机制等扶贫保障机制环环相扣、有序运行。

  扶贫政策给力,为我省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创造了条件。

  创新创造,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我省适应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创新创造,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

  各级政府按“三位一体”模式,全面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项措施综合作用,各方力量合力攻坚。

  更多的资金投向扶贫开发领域。2012年起,省财政预算连续十年集中支持国定、省定特困片区和原中央苏区每县每年1000万元;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近50亿元,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投入超过160亿元。2013年以来,落实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中央预算内投资48亿元;省财政安排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困片区发展资金5.3亿元,每年统筹资金50亿元支持其新农村建设。

  同时,金融担保政策全面铺开。2011年以来,我省共安排2050万元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扶持扶贫产业发展,有404个贫困村开展了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我省还加大改革力度,对贫困村村庄整治扶持进行改革,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扶持单位向自然村下沉,分年分批扶持实施村庄整治建设,全省3400个贫困村安排了180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点和837个市、县自建点,安排财政扶贫资金6.12亿元,整合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6.7亿元;启动扶贫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试点,继续实施了农村环境污染重点区域移民搬迁;深化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方式改革,在兴国、万安、乐安、莲花等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开展“雨露计划”,让贫困劳动力学到了新技术,接触了新观念,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发展能力;推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目标改革,在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省财政专项安排每县每年1000万元扶贫资金,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扶贫主导产业。

  拔穷根,换穷业,挪穷窝,机制的创新为发展理顺了通道,贫困人口、扶贫干部、社会各方帮扶力量同心协力,投入扶贫攻坚会战中。

  精准扶贫,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每个扶贫项目要实现到村到户,关键在于“精准”。今年以来,我省以3400个贫困村、328万贫困人口为精准扶贫对象,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首先是扶贫项目与资金管理机制的改革。扶贫资金分配不再“撒胡椒面”,而是资源向重点产业集中,70%以上的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产业扶贫。

  建档立卡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为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规模和分布结构,我省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进行分解,建档立卡,“定制”贫困户脱贫方案。

  目前,全省贫困户信息网络系统已完成,系统采录了“是否贫困户”、“贫困详细原因”、“家庭帮扶诉求”等近90条信息,成为扶贫的“精准清单”。一张张实名制登记卡,一份份扶贫台账,让扶贫工作到人到户。

  精准扶贫改变的还有扶贫方式——换“”业、兴“”业,让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都跟着产业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

  我省在实践中总结出最受贫困户欢迎的产业开发模式:示范园带动模式、企业订单模式、融资合作模式和股份合作模式,每村明确1至2个主导产业,做到县有产业扶贫规划、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项目。通过产业这根“红线”,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精准对接,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如今,全省已发展蔬菜、茶油、茶园等一批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大量因地制宜的产业蓬勃发展,贫困村的落后面貌正被改变,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许多贫困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37万贫困群众搬出了深山。

  从整县推进,到片区开发,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扶贫,眼下,贫困户、贫困点、贫困村镇、贫困县正凝心聚力,赶走贫困这个江西同步小康进程中的“拦路虎”。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