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水利情——吉安市青原区水利精准扶贫纪实

23.12.2015  15:49

 

粮食丰收、蜜柚售罄、大米加工坊开业……今年的一系列致富计划,使王治军的钱袋子一天一天鼓起来,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露出了笑容。“区水务局干部把我当家人一样,跑项目、跑资金、跑技术,扶我走上致富路。”王治军满脸感激之情,“年收入2万多,一辈子都没见过,好日子不远了!

王治军脱贫致富是青原区水利精准扶贫的一个生动例子。近年来,该区水务局按照“精准扶持、扶贫到户”的要求,发挥水利项目、技术人才优势,举全系统之力,推进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第一书记驻村

毛书记帮我们建好桥,那是功德无量的事!”花岩上王村民易宇锦说,以前遇上雨季,山洪水汇集于这里,村前小溪瞬间变成河,群众出行困难,尤其孩子们上学,让人揪心。“路不通,群众致富无望。盼修路,都是几代人的梦想。

易宇锦所指的毛书记,是青原区水务局主任科员、花岩贫困村委第一书记毛祖枋。“老百姓是最实在、最有人情味,那怕只做一件小事,他们一辈子都记你的好。”毛祖枋说,2014年,刚进驻村的时候,群众都不愿搭理,支持的更没几个。为凝聚群众的心,他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事做起,主动联系交通、扶贫等部门,争取资金25万元,建起一座长6米、宽6.5米“连心桥”。如今,汽车都可以开进村,“山里货”也能运出山外。

桥建好了,心与心近了。“现在群众见我,老远打招呼,掏心窝的话说不尽。谁家有好事都叫上我,亲如一家人。”毛祖枋说。花岩村是个典型山村,村级经济薄弱,贫困家庭较多。每看到群众期盼的眼神,他深感责任重大,于是要求把第一书记任职从1年延至3年,潜心扶贫,不脱贫不脱钩。

在毛祖枋的大力推介下,油茶、井冈蜜柚、无公害蔬菜等产业走进了花岩村,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产业与群众牵手,共奔致富大道。据初步统计,今年花岩村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已经突破6000元。

据悉,在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主任助理的水务干部还有2名。据了解,他们帮助培养“双带”型村干部31人,引进技术13项,实用技术培训10期、参训人员达210人次,组织劳务输出300多人次。

精准扶贫到户

现在政策好、就业门路广,有能力的都已走上致富路,剩下的是老弱病残或智障,扶贫攻坚难度大。”青原区扶贫和移民办公室主任张祥云坦言,该区现有省级贫困乡镇4个、贫困村25个,贫困对象4216户10907人。

精准扶贫,区水务局结对富田江背29户贫困群众。该局按照“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的要求,成立6个扶贫帮扶小组,每组落实1名科级干部、4名组员,实施产业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智力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安居扶贫,帮助贫困群众脱贫。

在江背村口,只见过往行人较多,路边的小商店生意跑火,女店主热情地迎进每位客人。“自打有这个店,全家吃喝不愁,小孩读书不愁,年末还有存款。”店主王冬英告诉笔者,她夫妻俩都患有残疾,重活不能干,只能做一些简单活养家糊口,日子过得窘迫。去年,她家在区水务局扶贫帮扶小组的帮助下,在村口建房开商店。“今年,我家可以摘掉‘贫困帽’,再奋斗三五年就能奔小康了!

贫困户王治旭的妻子长年患病,债台高筑,他想外出务工可走不开,在家发展缺乏资金。今年初,区水务局党委书记喻建波与王治旭结对。喻建波一边为他争取5000元扶贫启动资金;一边调度区抗旱服务队对他家鱼塘清淤整治,水面扩到6.8亩。如今小鱼长成大鱼。这一变化,让王治旭一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水利项目给力

两年时间,富滩张家渡垅上崛起一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嬗变源于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实施,“三跑田”变“三保田”。富滩镇水务站站长李武栋为笔者算一笔帐:土地流转给园区,每亩年收益500多元,群众做工日工资80元以上,月收入至少2000元,“园区内群众人均收入高出全区平均水平500余元。

这是水利项目给力精准扶贫的缩影之一。近年,该区投资6070万元,建成大小集中供水工程70多处,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12.14万人,供水覆盖率70%以上,群众患病率降低;投资7896万元,除险加固水库46座,新增蓄水能力1580万方;投资1.43亿元,整治渠道165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5.6万亩,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20.6万亩,项目区群众人均增收120元以上。

同时,该局通过以奖代补政策,鼓励贫困村开展水利建设。2014年开始,该区每年落实150万元资金,支持贫困村修建小陂坝、小塘堰、小机井、小泵站、小水电站、小流域、小渠道等“七小”工程建设;安排360万元资金,解决1万余人包括农村中小学师生在内的贫困村群众的不安全饮水问题。

围绕精准扶贫,该区大力推进防灾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体系、民生水利保障体系、水利管理和科学发展制度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水利服务迅速向盲区覆盖,让更多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