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症结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12.06.2015  14:29

  ● 钟斌

  全省的精准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大走访、大起底、大调查”活动又掀起了帮扶干部想思路、出点子、献良策的新高潮。笔者通过对赣州市章贡区水西镇横江村结对帮扶对象的走访、座谈和调查分析,认为农村贫困户现处于“三无三缺”的现状……

  一是无文化缺智力。从扶贫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来看,基本属于小学文化程度,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和重复的工作,无法适应新技能,新技术,新知识的对接和运用,更多地处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劳动和“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生活方式。二是无技能缺劳力。在务农方面,家庭缺劳力,要么属二女户,强壮劳力不足;要么属残疾患病,无劳力或半劳力。在农工方面,因没有掌握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技艺,或生理有缺陷,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性。技能的缺乏、身体的缺陷、劳力的不足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三是无计划缺资金。因为无文化、缺智力,无技能、缺劳力,导致他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不能与同村同邻同伴人同等奔小康,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没有找到自己发展的平台,久而久之,胸中无大计,发展无计划,项目难确定,资金难筹措。由此,在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上,救助圈越来越窄;在社会帮扶尤其资金方面,也的确常遇到担心无力偿还,“帮富不帮贫”的客观现象;在政府帮扶层面上,仅有补吃补穿的适量资金,难以启动扶贫产业。可见,精准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如何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精神扶贫,

  增强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结对帮扶”工作队员进村入户调查,上门走访座谈了解到,现在精准扶贫工作还处于“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状态。区镇村干部,工作队人员“热”,扶贫对象还“不热”,被动应付、主动性不高,缺乏信心和决心。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大力宣传和明确精准扶贫是“政府扶助、干部帮结、对象主体、社会跟进”的理念,充分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认识到精准扶贫既是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更是其脱贫致富的极好机遇,思想上有触动,行动上有动力,精神上有追求,使扶贫对象从被动转为主动,从政府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智力扶贫,

  增强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动力和后劲 智力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根本点。“要致富、先教育”。鉴于大部分扶贫对象文化程度偏低,智力开发偏浅的现实,应实施智力扶贫。重点要紧抓两个方面:一是对贫困户本人进行文化普及和技能、技术专业培训,开设“一技能”培训班,使其在短时期内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另一方面,对贫困子女开展“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和各类技术专业培训,实施教育扶贫资助计划和“雨露计划”,让其下一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的创业人员,代其父辈在脱贫致富征途上接力冲刺。同时开展贫困生勤工俭学活动,适当减轻贫困户家庭教育负担。

  分类扶贫,

  增强扶贫对象互学交流,帮扶指导

  分类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落脚点。实施分类扶贫,就是在核准底数的基础上,分清类别,确定和开展分类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分类扶贫大致可分成三类:既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救济类;有一定能力且有发展愿望但缺乏技术资金的务农类;有一定劳力且愿意外出的务工类。根据这三种类别,以镇、村为单位进行分类扶贫。对救济类别扶贫对象,可以采取保障性扶贫措施,列入“低保、五保”范围,实行“兜底”式扶贫,享受政府规定标准,定期补助。同时,列入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对象,对因病、因灾、因残致贫的,还要实施政府临时救助制度,予以保障。对务农类别扶贫对象,可采取产业扶贫措施,由帮扶队员帮助和指导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具体落实到发展种植、养殖或手工艺等家庭经济项目,在此基础上再分类成若干的产业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和帮扶。同时,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全力配合,从立项、资金、技术等服务上给予整合扶贫到位,实现稳定增收。对务工类别扶贫对象,可采取就业扶贫措施,强化扶贫对象职业技能培训,以附近现代农业基地、工业基地、商贸服务企业以及各物业小区等为培训平台,增强其就业能力。

  区、镇两级可成立三个服务团,即精准扶贫救济服务团、精准扶贫务农类服务团和精准扶贫务工类服务团。救济类服务团有财政、民政、社保、医保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对应结对扶贫干部为成员,对扶贫对象进行结对帮扶服务;务农类服务团,有发改委、农工部、财政、金融、农业、林业、水利、农技、商务、旅游、信息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对应结对扶贫干部为成员,对扶贫对象实施农业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指导服务;务工类服务团,有发改委、经信委、民企局、就业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对应结对扶贫干部为成员,对扶贫对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尤其是在本地就近联系和介绍城管、社区、卫生、养护、物业、保洁、治安等公共服务性岗位,因人而宜扶持贫困人口就业。同时,还应定期不定期对用工单位和适岗贫困对象进行走访,就强化从业道德,遵守规章制度,保证人身安全等方面跟踪服务。

  分类扶贫措施,必须“精准”。“准”是前提,“精”是目的。“准”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准底数,准确分类;“精”应在扶贫措施上精干、实际、实效。这就需要镇村和各“结对帮扶”工作人员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系赣州市章贡区政协副主席)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