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远:例谈“火车票涨价”怎么减少需求

16.01.2014  12:27

  春运像一部灾难片一样如期降临,“火车票该不该涨价”的问题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经济学家茅于轼近期呼吁火车票涨价,同时给穷人发货币补贴,从而最大程度的分配资源。“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呼吁火车票涨价”迅速占领了各大媒体重要版面。就现实情况来看,拍砖的远远超过了点赞的。

  茅于轼的观点一出来,网络上也热闹的炸开了锅,大家的观点也鲜明的划分成了三派:支持派认为,现在铁路定价没有灵活性、没有折扣票,应该设法提供折扣,并且精确到每个车次、每个日期,使所有资源能够充分地利用起来;反对派认为,提高火车票之后并不能增加客运量,反而给乘客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至于发放补贴,不仅成本太高,还容易滋生腐败等一系列不公平状况;支持和反对派之间的中立派认为,经济学理论虽然很清楚,但是现实情况却不是理论可以全部解决的,茅于轼的观点固然不错,但是理论与实践毕竟还有很大差距。

  客观的说,虽然经济学是一门近20年来肥城热门的学科,但是有经济学基本常识的人还是少数,用理论与公众对话,加上一些媒体为了夺人眼球的断章取义,砖头一片是常有的事情。我虽然大学学了四年的经济学,但是我今天打算用现实中的三个活生生例子而非经济学理论,来支持茅于轼的观点,用身边的例子告诉大家,火车票涨价如何在不增加客运量的情况下,调节需求。

  我认识一个在广州工作的IT女孩秋香,她的家是江西的,做大巴车只需要8个小时左右,做火车需要14个小时,但是每次回家,她还是会选择火车,因为火车票便宜,如果火车票涨价之后,相当一部分短途客流就会分流到公路运输。这是途径一,即短途客流尽量分流到公路运输。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长途客流,影响不大。

  我有一个在外企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只要飞机票与火车票的价格差不超过500,他就选择飞机,而目前无差别的低火车票价格,实际上是拉大了与飞机票之间的差距,如果火车票涨价,虽然农民工等群体并不会选择飞机,但是总有一部分“可飞可火”的群体会实现分流,提高火车票而给低收入群体补贴,其实是避免了经济学上的“搭便车”。这是途径二,即把有能力乘坐飞机的群体通过火车票涨价“逼到”飞机上,实现分流。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过年回家与父母团聚,是“刚性需求”,但是也有不那么刚性的。我在广州认识一个30多岁的餐厅服务员,她本是河南信阳人,父母已经去世,但还是有一些亲戚朋友在信阳。在她看来,过年回家与否都无所谓,但是火车票价格常年一样,她还是会选择过年回去。我曾经问过他,如果平时400,过年800,你还会过年回去吗?“那我就平时回去了”,她告诉我。很多人在过年回家这个问题上价格不敏感,但是中国这么大,情况这么复杂,总有人因为你给他价格上的补贴,会选择避开高峰期回家。这是途径三,即对于非刚性需求价格敏感群体,通过价格补贴鼓励他们避开高峰期回家。

  通过三个例子,我相信我已经解释清楚了火车票涨价如何减少火车需求,我再总结一下就是:原来400的火车票可以在春运期间涨价到800,而将平时的价格降低为200。有一部分小白领一算,咦,跟飞机票相差不大,他们坐飞机去了。一部分短途客流一比较,还是大巴车划算,去坐大巴车了。一部分对于过年回家不怎么在乎的人一算,平时回去比过年能省下600块,我还是不凑热闹回家了。当然,如何给那一部分收入不高,但是过年有刚性回家需求的穷人补贴,减少他们因为这项政策的损失,这也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衍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