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顶尖技术 中航工业昌飞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动力
江西日报记者 林 雍
6月2日,中航工业昌飞的3名售后服务人员急赴“东方之星”号客轮倾覆现场,对现场救援的3架昌飞公司生产的直升机进行保障服务。
从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盛典,到森警灭火直升机列装大庆基地,再到直8舰载型机在亚丁湾护航;从青藏高原到漠河极寒试验试飞,都有“昌飞制造”的身影。
十年前,昌飞公司一年只能生产几架有限型号的直升机。如今,昌飞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变革、文化驱动,成功实现转型升级,产能和产值均实现了质的飞跃,产品和产业链得到有效拓展,年产值从几亿跨越到百亿,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
技术创新,在直升机核心制造技术上取得多项突破
近年来,昌飞创造出了我国直升机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我国第一架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创造了9008米的升限纪录;2吨级民用直升机AC311填补了我国民用轻型直升机产品的空白;武直10型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标志着我国直升机研制实现了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重大跨越。
昌飞公司总经理周新民说:“昌飞特别注重技术集成与应用,大力改造技术,真正把技术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竞争优势的着力点。”昌飞注重专业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创新机制,在科研领域建立起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激励机制,重奖创新团队和创新个人。
多管齐下,使昌飞拥有了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直升机核心、关键制造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突破了大型先进复合材料桨叶制造技术,取得了亚洲最大的钛合金桨毂制造技术的突破,公司完全掌握了第三代旋翼系统的制造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关键部件的车铣复合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加工效率近4倍,产品质量大大提升。大幅度提高了有色金属件的加工效率,大型薄壁整体机加件的加工效率提升了35%,整机零件的加工效率提升了40%。
近三年,公司获国家专利近百项。产品交付数量和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新机科研从3年缩短到1年,直8系列改进改型从1年缩短到6个月。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产品质量。
把更多先进技术注入民用领域,推动通航领域发展
成于军工,却不囿于军工。把眼界放宽,步子才能迈得更大。近年来,昌飞将产业链延伸至民用直升机领域,生产了多种吨级的直升机型号,在通用航空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昌飞公司副总经理吴小文介绍,由于国家支持民用直升机发展,昌飞面临着大好发展环境。“目前我们正把更多先进技术注入民用领域,推动通航领域的发展。2012年以来,已卖出20架民用直升机,客户来自全国各地。”吴小文说。
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昌飞家族”日益扩大,成员越来越多。在直8、直10、直11研制基础上,又研制生产了AC310、AC311、AC313、CA109等系列直升机,产品构架基本覆盖1吨级到13吨级直升机。
2013年7月31日,昌飞公司取得民航总局颁发的培训机构合格证,具备了民机机务培训资质。从国产民用直升机的设计、制造、销售和交付,到维修、服务、技术支持及飞行员私照、商照培训,昌飞的民用直升机发展已辐射全产业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空中观光旅游、护绿壮美山河、医疗救护、应急救援等,展现出“直升机让现代生活更美好”的美丽前景。
瞄准国际市场,让昌飞飞得更高。近年来,昌飞积极拓宽国际合作之路,先后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美国波音公司等多个国际著名航空企业、直升机企业合作,拥有了S92、S76D、波音767BCF等整机或部件合作生产项目,为公司融入世界航空产业制造链奠定基础。
以管理变革推动技术革新,效率效益显著提升
6月9日,在昌飞铆装总厂A109尾梁生产车间,工人们每加工完手上的一个零部件,就到一台机器前扫码,把产品的名称、完成时间等主要信息输入电脑。“扫完码才算完成这个零件的加工,把产品信息输入电脑,方便实时掌握工人工作状态、零件生产情况,追溯产品质量状况。”工人们告诉记者。
管理和技术是支撑企业发展的两条腿。昌飞提出“要像重视和支持技术创新一样支持管理工作,要以管理变革练好‘内功’,向管理要效益。”
近年来,昌飞开发了数字化制造系统(CPS)信息平台。该系统以产品准时交付为目标,建立了拉式生产模式,解决节拍生产中的短板,构建起数字化精益生产线,直升机产能在短期内得到大幅提升。
依托信息平台,昌飞建立了生产网络指挥中心,对直升机研制和批量生产进行三维虚拟制造仿真,可实时全面掌控生产进度和质量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中心产生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直升机生产稳定、高效进行。
在铆装、总装和试飞等直升机产品关键环节,昌飞推行了以电子看板为手段的价值流管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产能提升了30多倍,实现了由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以价值为导向的文化管理理念正在昌飞深植并结果。
记者手记
经济新常态下,唯有转型升级才能应对下行压力。昌飞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同样一件产品,名称不变、形状不变,但注入更多科技含量后,价值就会大幅提升;同样一家企业,设备一样、人员差不多,但强化管理后,就能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使企业渡过难关。
新事物不断涌现,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只有站在转型升级的角度,才能找到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治本之道,才能不断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如不能打破惯性思维,不敢突破自我,不把更多的财力、资源、智慧融合起来为转型升级服务,那么,就有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可能。同时,还应当看到,转型升级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锤定音、一蹴而就;但转型升级也等不得,企业需要不断通过创新去推动变革,当创新力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企业才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