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先进 技术创新 海昏侯墓发掘用上高科技

07.11.2015  10:30

    作为汉代列侯级别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由于主墓本体宏大、墓园结构完整、墓主人身份特殊等诸多原因,从发掘之初就严格按照国家“三个一流”要求(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考古水平、第一流文物保护水平、第一流展示水平),最大限度提取、记录文物信息,朝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努力。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介绍,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科学规范,始终坚持方案预案先行。在发掘前,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织编写了各发掘对象的具体方案,并作出详细预案,特别是针对发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制订了《现场文物应急处理预案》等。11月3日,针对木箱转运文物可能存在的白蚁危害,专家们又紧急制订新的防治白蚁预案。对墓葬现场文物存放、墓葬本体、墓壁加固、主棺吊运等,也反复论证,创新了一些保护方法。据统计,近5年来,制订相关方案预案不少于20个。

    除了考古理念先进、规划先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还有一大亮点就是高科技。利用世界一流考古技术及时、准确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实现了发掘现场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发掘前期,大量使用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建立起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发掘中,采用三维技术扫描测绘和记录,不但对墓地进行无人机激光扫描,在主墓室尤其是回廊部分还采用逐层清理、逐层扫描方式,全程跟踪发掘、记录。大范围、长时间的高精度扫描,既确保了最真实地留存文物信息,又能快速制图、快速分析。另外,在墓室顶部设置了一台高清晰延时摄像机,每5分钟自动拍摄一次,全景式记录发掘全过程。

    系统的考古勘探、发掘,使得西汉海昏侯墓重要发现不断,如发现西汉海昏侯墓是汉代铁河古墓群的组成部分,发现了几代海昏侯的墓葬区和平民墓葬区,还发现了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海昏侯都城——汉代紫金城址。基于这一系列新发现,紫金城址与铁河古墓群于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我省启动了海昏侯墓的保护展示以及紫金城——铁河汉墓群的总体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编写了紫金城与铁河汉墓群10年考古工作计划。

    【链接】

    海昏——作为地名,为什么叫海昏,目前无确切说法。有专家从文字学来考究,古代汉语中的“”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如云南、西藏等地还把“”叫作“”。“”字的本义是黄昏,表示太阳下山的“西方”。因此认为“海昏”是“湖西”,即鄱阳湖的西面。

    海昏县——东汉初年,历史学家班固《汉书·地理志》里,曾提到汉高帝时豫章郡十八县辖海昏等县。汉代海昏县包括今日的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和奉新5个县,其县治所在地在现在的永修吴城。

    海昏侯——据史书记载,汉昭帝21岁时因病去世,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选择了朝中无根基的18岁昌邑王刘贺继位。但是刘贺在位27天后又被霍光等大臣废黜,之后汉宣帝刘询继位。宣帝十年,刘贺被封为海昏侯,到豫章郡海昏县就国。

    海昏国——“”,在古代是王公诸侯的领地,海昏国也即海昏侯国。海昏侯的爵位世袭,第一代海昏侯即刘贺。随着汉朝的结束,海昏侯只存在四代,共168年时间。海昏侯无军权、无兵权,不能干涉海昏县当地的政务、军务,但食邑4000户。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介绍,当时豫章郡辖人口6.7万户,平均每个县辖3700户。(记者郁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