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姚贝娜和张万年对立起来 不是个好选择

19.01.2015  14:41
原标题:把姚贝娜和张万年对立起来 不是个好选择

近两天,有人把歌手姚贝娜和老将军张万年这两位逝者拉到一块儿说事,说“战功赫赫的原军委主席张万年逝世了无人问津,一个内地二线的女歌手死了,却轰炸了我一天的朋友圈!打一辈子仗还不如去唱了首歌……这个社会已经畸形到这种地步!悲哀!”同时,据说军方也有一些朋友对上述情况感到很愤怒。然后,网上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论争。

争论双方的文章我都看了一些,不谦虚地说,就我看到听到的信息来看,我觉得正方和反方都没说到点儿上。所以我就有了冲动也想来说几句。

为什么说这个现象很正常

有人说这两件事没有可比性,想以此来反驳那种把这两件事拉到一块儿来对比的观点。我觉得这是徒劳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人家已经在把这两件事作强力对比了,你还说没可比性,这也太虚弱了吧,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自然就会觉得你没理。你必须顺着他的路子,好好比,跟他讲道理,然后也许群众还能在对比中对事情的是非曲直辨明一二。

我对这件事的观点很鲜明:姚贝娜去世引起的社会关注度高于张万年逝世,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能由此就得出“这个社会很畸形”的判断。

为什么我这样认为?我的理由有两个。

首先,同样是去世,“属性”不一样

姚贝娜去世时多少岁?媒体报道说是33岁。

张万年老将军去世时多少岁?官方报道说是87岁。

我们当然希望老将军能够长寿再长寿,但按照一般观念,说87岁逝世是“善终”,这应该可以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吧?但33岁因病去世,无疑属于典型的“英年早逝”。

一边是 “英年早逝”,一边是 “善终”。暂且抛开别的因素不谈,这两种不同属性的“去世”,哪个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呢?前者的受关注度高于后者,这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吧?能因此就说这个社会“畸形”了吗?

试想一下,假如刚刚去世的姚贝娜是一位87岁的老歌手,人们对她去世的关注度应该不会像现在这么高吧?

其次,社会状态决定社会关注度

这里所说的“社会状态”是就“和平状态”还是“战争状态”而言的。

在每个社会里,不同职业的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不同的社会状态下,各个职业所发挥的作用的重要程度可能是有变化的。

单就歌手和军人这两个职业而言,在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它们各自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会是不同的。一个歌手与人民生活的关联度,在和平年代应该是高于在战争年代的;同样,一个军人与人民生活的关联度,在战争年代应该是高于和平年代的。我想,我这里说出的,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不必要被扣上“轻视军人在和平年代的作用”或者“过河拆桥”的帽子。

那么,在我们现在这个和平年代,是歌手离老百姓的生活更近还是军人离老百姓的生活更近呢?答案应该是很清楚的。然后,人们更愿意关注与自己的生活关联度更高的人和事,这个规律,大概也不会有人不认同吧?

作为一名资深“军迷”,我对张万年老将军的履历和战功有一些了解,心中很是崇敬。而作为一个对综艺节目没有兴趣的人,笔者没有看过姚贝娜参与的任何节目,但作为媒体人,我知道她是个人气很旺的歌手,而且,这几年一直热度不减。为了烘托张万年老将军的作用和地位,造成强烈的反差效果,某篇文章故意把姚贝娜说成是“二线歌手”,这个作法我认为是不好的,因为这既不符合事实,更容易制造无谓的社会矛盾,何必呢?有事说事,有理说理,不好吗?

我想,对姚贝娜那些粉丝来说,或者对那些称不上粉丝、但知道她是个优秀歌手的人来说,近几年一直处于综艺前沿的她突然离世,可能就好像一个昨天刚刚来过你家的朋友今天突然就去世了,你的关注度自然会比较高,唏嘘、感叹、痛惜,这些都免不了。我想,这种关注和表达,即使划不到“正能量”的圈里,但起码也说不上是“负能量”吧?有理由非要加以贬斥吗?

张万年老将军功勋卓著,但他的逝世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离得毕竟有点远。老百姓对姚贝娜的感觉可能是“亲切”,对张万年老将军,那感觉可能就是“崇敬”。虽然看似老百姓有点“慢待”老将军,但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没必要上纲上线地对老百姓作那种带有政治色彩的苛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