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不能把粉丝爆吧当作简单的娱乐话题

16.03.2015  13:20

  近日演员吴京接受电视采访时称,自己不认识当红男团EXO,结果EXO粉丝瞬间被惹恼,不明真相的各路粉丝便开始在各大网络平台“开战”。大批粉丝还涌向了百度贴吧,于是吴京吧瞬间被攻陷。而与本次事件无关的普京吧也因此受到牵连,惨遭被黑命运。

  娱乐至死的年代,网络很喧嚣,粉丝很任性。吴京因为一句“不认识”某粉丝团崇拜的偶像,而惨遭“爆吧”,甚至引发粉丝混战,这种网络暴力现象值得反思。

  疯狂粉丝团现象的存在是偶像崇拜的产物。偶像崇拜具有明显的盲目性、从众性、排他性和狂热性的特点。个体粉丝的狂热,可以灼伤个体,比如杨丽娟事件。而群体粉丝的狂热,则会灼伤社会。吴京被“爆吧”这一事件就是粉丝狂热所引发的网络暴力。其实要想解释这种社会现象也不是很难,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认为,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因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会让他失去自控,甚至变得肆无忌惮。

  粉丝爆吧其实和我们以往所经历的粉丝口水战如出一辙。客观而言,这些口水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往往最后都会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偃旗息鼓。不过这种“乌合之众”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却非常值得关注。一方面,粉丝“爆吧”这种网络暴力尽管与现实社会中的约架不同,但却延续了一种“暴力”和“法不责众”的思维。“爆吧”行为因为存在于网上,带有虚拟的特点,似乎没有带来什么社会危害。但一旦这种狂热的情绪延伸到网下,后果也许就不堪设想。另一方面,粉丝爆吧违背了互联网的自由开放精神。不同的贴吧实际上代表的是不同的意见、立场和团体,粉丝爆吧实际上是想凭借一种粗暴的手段来实现意见的认同。这一点其实和网下的“强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粉丝爆吧也代表了一种多数人的暴力。

  客观而言,在吴京被“爆吧”事件中,吴京和吴京的粉丝实际上都是无辜的,当然还有喜欢普京的人们。韩国男团EXO或许很红,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们的粉丝。因为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人或者偶像的权利。喜欢是一种自由,不喜欢同样是一种自由。EXO粉丝爆吧现象表面上看是一起与娱乐相关的网络事件,然而其引发的影响却不只存在于娱乐圈。因为类似的话题如果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法律问题,很可能使公平的讨论变成网络的混战,从而使舆情失去控制。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爆吧”事件也不能只是当作粉丝们的瞎胡闹,因为“爆吧”行为已触及法律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