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谁是抗战中最后一个被日寇残害的文化名人

27.03.2015  16:28

  核心提示: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著名文学家郁达夫之死。他是我们迄今所知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最后一个被日寇残害的文化名人。他遇难(失踪)的时间是1945年8月29日晚,那已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两周之后了。

郁达夫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佚名,原题为:《原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抗战时因斥责日军被枪杀

  我国的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失去了2000多万人,而当时中国人口总数为4.4亿,也就是说在8年抗战中,中国损失了约1/20的人口。死于战乱的人以士兵和普通百姓居多,但由于战乱破坏了正常生活而引发忧愤病逝的文化界著名人士,我们也可以毫不费力地列出一长串:留在沦陷的北平,为保晚节郁悒致病逝去的钱玄同;为躲避日寇,在流浪中殚精竭虑,夜以继日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贫病而亡的朱生豪;客死香港的文化界泰斗蔡元培;写出大量抗日歌曲、病死在狭促生存环境中的音乐家黄自;在迎接光明的日子里不幸病逝的出版家邹韬奋……

  为宣传抗日捐躯的王礼锡

  做过记者和编辑的作家王礼锡,于1931年在上海创办了神州国光社编辑部,主编《读书杂志》。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王礼锡与丁玲等发起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发表《中国著作者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在宣言上签名的有100多名作家、学者。

  1933年,王礼锡与妻子陆晶清去了欧洲。这期间,他出版了《海外杂笔》《海外二笔》等文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礼锡在国外积极揭露日寇的侵华暴行,宣传中国人民的神圣抗战。1938年12月,王礼锡夫妇回到中国,立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1月,王礼锡到达重庆,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负责文协国际宣传委员会的工作。6月,文协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团,推举王礼锡为团长,北上前线访问。访问团于1939年6月18日离开重庆,奔赴抗日前线,途经川、陕、豫、晋等省,历时半年。

  王礼锡从出发那天起就写日记,详记作家访问团的活动和他自己的生活。然而,王礼锡的日记只写到8月12日就中断了。到洛阳后,在紧张又劳累的行军生活中,他终于病倒了,最后因黄疸病在洛阳逝世,终年39岁。

  关于王礼锡在访问团的工作,与他相熟的人写下了不少感人的回忆文字,真实记录了这个不知疲倦的汉子的生活状况。他们在被称为“黄河屏障”的中条山里艰辛跋涉,日子过得极度紧张、艰难,但也很愉快。那时正是酷暑时节,他们不断地行军,不断地开会讲演、访问、搜集材料,还有必不可少的应酬。当然,作为团长的王礼锡比别人更为繁忙、紧张,但是不管白天怎样紧张地工作,到晚上休息时,他还要抽出时间写他的“笔征日记”,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就这样,为大家所敬爱的团长终于吃不消而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