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冼星海在延安:要吃鸡 否则写不出一行旋律

26.01.2015  13:49

  1939年初,毛泽东办公室的秘书长李六如同办公室秘书和培元,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写了本《陕甘宁边区实录》。初稿出来后,毛泽东感觉不甚理想,决定另请人修改。 1月22日,他给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周扬写信说:“现请你全权负责修正此书,如你觉须全般改造,则全般改造之。虽甚劳你,意义是大的。”信的末尾,毛泽东特以告之,“备有稿费(每千字一元五角),当分致你与李、和三同志,借表酬劳之意”。(参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25页。)

  《陕甘宁边区实录》一书,于 1939年 12月由延安解放社出版,生动介绍了陕甘宁边区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边区的政制和组织,边区政府做了些什么,边区的统一战线,边区的抗战动员,边区的群众团体等。这大概是较早出版的对外全面介绍边区情况的读物,很有些像我们今天发表的一些“白皮书”,在国统区发挥的作用,不难想见。毛泽东为该书的题词,点破了写作宗旨:“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

  这本书的署名,只有总编“齐礼”一人,周扬是否动笔作了修改,不得而知。值得体会的是,毛泽东给周扬信中,提到每千字一元五角的稿费。全书 10万字左右,算下来 15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据当时在延安的作家陈学昭写的《延安访问记》,以及徐懋庸的回忆录记载, 1938年至1939年,延安物价为小米每斤0.13元,猪肉每斤 0.2元,鸡蛋每个 0.01元。至于 1939年每人每天的吃饭标准,当时在延安访问的记者舒湮在其《战斗中的陕北》中记述:“一般工作人员的粮食是每人日发小米一斤四两,每天菜钱分派方法是: 1.机关普通是三分钱; 2.延安边区政府是四分钱 ; 3.武装队伍是五分钱; 4.陕公、抗大是七分钱; 5.医院是一角。” (舒湮:《战斗中的陕北》,文缘出版社 1939年版,第 14页。)由此比照,大约每人每天花费在 0.25元左右。这样算下来,《陕甘宁边区实录》 150元稿费,抵得上一个人 600天左右的生活费。

  由此想到知识分子在延安的生活待遇。

  抗战时期,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被当下一些学者称为“特殊的文化移动现象”。据《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记载,“ 1938年夏秋之间奔向延安的有志之士可以说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的。每天都有百八十人到达延安”(杨作材:《自然科学院建院初期的情况》,《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编辑委员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 1986年版,第 384页。)。到抗战后期,在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 4万余人。这当中,除各地党组织派来的以外,大多是向往进步和光明的普通知识分子。延安吸引他们的,当然不是物质生活。但作为东道主,边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最终却要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要让他们有事可干,二是要有相当的物质待遇。在这两个问题上,边区在政策上一点儿也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