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老人忆抗战:干部为躲避日伪军住在坟里

27.06.2014  15:15

  姜国亭

  在我们生活的京华大地上,曾经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彰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英雄风貌。本报与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推出系列报道“京华英雄”,每周一期,热血阅读,英气传承。

  导读:今年93岁高龄的姜国亭,回想起亲历的抗战岁月至今难忘。1940年,19岁的他是村里第一个入党的。第二年,凭着出众的才华和踏实的干劲儿,被提为中共昌延县第六区区委书记。在他记忆中,那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难的阶段,他们每天和日伪军打交道,在延庆川上演了一幕幕敌后抗战的精彩好戏。

  坟里住人窑中避险

  在延庆川地的村庄,日伪军经常用夜间包围、拂晓前逐村逐户搜查等手段,抓捕区、村干部。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姜国亭和同志们枕戈待旦,随时随地准备战斗。冬春季节,没有青纱帐的掩护,他们就在一些群众基础好的村庄,发动群众,利用村外边的土坎、村内的碾子、炕洞等挖洞,与敌人进行隐蔽的周旋。

  为了隐蔽他们有时候还住在坟里。在团山村,有的隐蔽洞就挖在坟地里。先找一个适当的地方挖坑,从坑边挖出一个出入的孔,坑里铺上草,上面用木头和秫秸封顶,再掩上土堆成坟丘,中间用秫秸秆做一个通气孔,上插白纸幡伪装成坟头,供人出入的孔口则盖上一块石板。晚上,姜国亭和区、村干部们进“”休息、开会,第二天早晨村里放好岗哨,确定安全后再通知“”里人回村。这样度过了无数个夜晚。

  独山脚下的盆窑村,全村40余户人家、200多口人齐心抗日,县区干部常到该村住。村里挖了许多隐蔽洞,烧陶用的盆窑成为天然、巧妙的藏身之处。

  1942年春天的一天,姜国亭同县政府秘书张子丰正在村边小河沟里洗衣服,村支部书记郭存田跑来说,永宁伪满洲军从团山向盆窑方向进攻,快要进村了。郭存田着急地说:“快回家进洞吧!”郭存田家中的隐蔽洞挖在碾盘底下,出口通往烧盆的窑内,用盆盖着。他们往南跑,敌人往北来,他们前脚进洞藏好,敌人后脚也进了村。无巧不成书,一个营的伪满洲军要在村里驻下吃饭,村支书家也驻上了,姜国亭和张子丰清清楚楚地听到东北口音的说话声和驮运东西的骡马声。他们耐心地在洞里等啊等,直到听见郭存田在喊:“出来吃饭吧,敌人走了。”二人才松口气。

  乔装打扮智擒特务

  1943年夏天,旧县和白草洼两个敌伪据点的部队换防。两据点中间有个三里庄村,是抗日堡垒村,村中建立了抗日两面政权(形式上支应敌人、实际为抗日服务)。一天,村里来了两个特务,他们利用伪军换防的机会,到三里庄村让人给米粮屯、大柏老等村送条子要钱,还威胁说否则就向敌人说这些村的坏话。之后,他们就在伪甲长家中坐等。

  消息传到了住在村里的区委,姜国亭算定了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带领区干部和村里的民兵,化装成伪甲公所的要钱粮的人,手拿算盘、斗、口袋等,进入了伪甲长家。一进门,正巧撞上伪甲长的儿媳在外屋炒菜,她一见姜国亭一行人,一下也没认出来,惊呼了一声“娘唉”。幸亏声音小,特务没听见。姜国亭打了个不要声张的手势,大摇大摆地进了屋。进屋一看,特务正在喝酒喝得不亦乐乎,见姜国亭他们进去,抬眼看到是伪甲公所的人的打扮,便没有理会,继续吆五喝六、推杯换盏。他们没想到的是,来人一声“不许动”,便三个人抓一个,将他们摁在了饭桌上,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