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长孙出席抗战纪念音乐会 唱斯拉夫送行曲

06.09.2015  11:58

阿廖沙和夫人冬妮娅在音乐会现场。

   阿廖沙:“时刻感到爷爷在监督我

   为纪念抗战胜利举办音乐会 做中俄友谊的民间使者 称身份特殊也有着特殊责任

  8月31日晚8时整,广州市黄花岗大剧院内,一曲慷慨激昂的《保卫黄河》奏响,拉开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音乐会的序幕。

  《保卫黄河》、《地道战》、《游击队之歌》、《斯拉夫送行曲》、《我的祖国》……一首首革命经典名曲,把全场观众带回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副主席的阿廖沙先生(刘少奇长孙)携其夫人冬妮娅作为特约嘉宾献唱了一曲优美的《斯拉夫送行曲》。

  为什么举办这场音乐会?阿廖沙先生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称,这是中俄友好关系的一种展现,是对5月份在俄罗斯胜利日举办的音乐会的呼应,同时也是对先烈的一种缅怀,对和平的一种展望。

  今年7月底8月初,他曾重走祖父刘少奇的革命之路,了解祖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俄罗斯参加方阵显示中俄高度友好关系

  广州日报:您选择演唱的曲目的是《斯拉夫送行曲》,为什么选择这首歌?

  阿廖沙:这是一首很古老且很好的歌曲,100多年前就已经创造出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首歌在送军人上战场时传唱。它非常地感人,所以我选择了这首歌曲。

  广州日报:为什么想到举办这样一场音乐会?

  阿廖沙:中俄之间关系很友好,今年5月份,在俄罗斯的胜利日时,我们联合会举办了一场音乐会,演唱了很多红色歌曲,观众的反响好。我们不能只为纪念俄罗斯胜利日举办音乐会而不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日举办音乐会,所以我们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之际,举行这样一场音乐会。

  广州日报: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有俄罗斯方阵参加。您作为中俄民间友好使者,您觉得这对中俄友谊有什么影响?

  阿廖沙:这具有重大的意义。众所周知在俄罗斯胜利日大阅兵时,很多中国民众也参加了俄罗斯的大阅兵,包括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方队。此次中国大阅兵,我们希望俄罗斯方队能创造一些惊喜。中国参加俄罗斯阅兵式,俄罗斯参加中国阅兵式,向世界展示了中俄高度友好、信赖和合作的关系。

   俄罗斯商人重视中方纪念日

  广州日报:在中国的俄罗斯企业家对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举办纪念活动有什么看法呢?

  阿廖沙:他们都知道这个节日也都很重视这些纪念活动。因为俄罗斯对二战的教育做得非常好,很多人的先辈都有参加二战,所以他们都很重视这种纪念。这种纪念可以说是世代传承着,所以他们也会在中国参加这些纪念活动。

  广州日报:中俄之间的关系密切,这对在中国从商的俄罗斯商人有什么影响?

  阿廖沙:目前很多俄罗斯商人选择在中国从商,就是觉得中俄之间的关系前景非常好。中俄之间合作更加紧密,商务方面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中俄之间在商务层面的机会越来越多,希望中俄的商人都能够抓住这么一个机会,也希望中俄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广州日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您联合会的业务也越来越顺利?

  阿廖沙:我有两个祖国,中国是我的爸爸,俄罗斯是我的妈妈,看到我的两个祖国关系这样密切和友好我觉得很高兴和自豪。这对我们联合会开展工作来说,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企业的注意力放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上,俄罗斯企业将注意力放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上。对我们联合会来说,我们希望为更多的中俄企业合作交流搭建桥梁。

   重走祖父刘少奇抗战路

  广州日报:7月底8月初,在10余天时间中,您走了数千公里路程追寻祖父刘少奇的抗战之路的初衷是什么?对刘少奇有哪些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

  阿廖沙:一直以来,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抗战这段历史都非常感兴趣。我家庭的历史和爷爷的历史同抗战这段历史密切,而我没有机会去研究和认识这段历史。

  在此次行程中,我亲眼看到很多爷爷当年指挥抗战的地方、他组建新四军的一些指挥部,还有他指挥游击战的地方等。我去了他曾住过的一些房子,也和当地的民众交流过。我感受到了很浓烈的革命的气息,也感受到当初爷爷的确经过了很多困难。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和当地群众的交流,他们现在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家了。当年他们和我爷爷交流见面的时候,才是小孩子。他们讲述和爷爷的交流、相处的故事,我觉得非常有新鲜感。当地群众说爷爷很平易近人,吃住都是和他们在一起,但当时当地群众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广州日报:历史赋予您特殊的身份,您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也承担有某种特殊的使命?

  阿廖沙:我时刻感觉到爷爷和爸爸在监督我,在这份监督下,我也觉得我有一份责任在。这也是我现在从事联合会这样一个工作的初衷。现在时代不同了,我可以做一些另外的奉献。

  广州日报:您来到中国融入刘氏大家族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融入这个大家庭的?

  阿廖沙:确实非常不容易,比如说语言,直到今天,我还需要借助翻译来交流沟通。其他困难也有很多,但我并不是很消极的去看待这些困难。

  我很爱中国,我觉得努力都是值得的。我的很多中国朋友给了我很多帮助,所以我也渐渐习惯了这边的生活。(文/广州日报记者李华 实习生李媛 图/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