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除蒋介石外还有哪些地方势力给八路军物资?

17.12.2013  19:06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国共两党加快了第二次合作的谈判步伐。中国工农红军即将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加强出征前的军训,积极准备开赴抗日前线。然而,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尚不足一年,是“疲惫之师”、“穷困之师”,装备简陋,补给不足,战无弹药,食无粮草。如何解决给养问题,摆在国共两党面前。

  全国抗战爆发为解决红军的改编和给养问题创造了机会

  1937年7月中旬,再上庐山谈判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博古、林伯渠等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交国民党。

  而国民党在第二次庐山谈判中并未理会共产党的宣言,仍坚持红军改编后不设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各师须直隶行营,政治机关只管联络”。7月14日,周恩来面会蒋介石,“力争无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4项条件: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有,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蒋抱定“对共党问题解决,但缓发宣言”,私下也未让周恩来等在庐山公开活动。

  双方立场相差甚远,周恩来等便第二天离开庐山,转赴上海。

  在全国抗战之大势下,中共对国民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策略。7月20日,毛泽东、张闻天等致电周恩来等,“日军进攻之形势已成,抗战有实现之可能”,“决定采取蒋不让步不再与之谈方针”。红军高级将领对国民党的态度也十分不满,驻云阳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的朱德、任弼时、林育英、关向应、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于7月26日致电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我们改编3个国防师1个军部及若干地方武装,是最低限度的原则与要求”,否则“拒绝谈判,必要时准备将谈判经过公布”,并主张“我们利用现在有利形势,立即自动地编为3个师1个军部,向全国公布”,“应采取必要准备,在部队中动员吃野菜、筹粮,使全体将士了解争取抗日斗争的艰苦,使全国人民了解红军抗日真诚”。27日,中共中央复电表示同意,但因“地方经费,南京必难多发”,“多留地方部队成为不可能”,拟改变计划,将所有原独立军、师一概编入3个师中,出动抗日。显然,为抗日、为民族,中共已做好单方准备,做好不要国民党给养,“吃野菜”、“筹粮”的准备。同时,因恐国民党限制给养,中共中央改变了原先多留地方部队的方案。

  7月中下旬,时局的巨大变化使蒋介石沉不住气了。27日,他通过西安的蒋鼎文催促中共在10日内改编完毕,以发表3个师的番号和师旅团长、政治主任的名单,提出以康泽为政治副主任。28日再定改编后的参谋长职人选。

  蒋介石急请红军出兵,使中共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中共中央从前几天的义愤中平静下来,要求:“(1)8月15日则编好,20日出动抗日;(2)3个师以上必须设总指挥部,朱正彭副,并设政治部,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不要康泽),以便指挥作战;(3)3个师4.5万人。另地方1万人,设保安正副司令,高岗为正,肖(萧)劲光为副,军饷照给;(4)主力出动后集中作战不得分割;(5)担任绥远方面之一线;(6)刺刀、工具、子弹、手榴弹等之补充。”在这6项要求中,首次提出弹药补充,表明中共意识到即将开赴抗日前线之际,红军急需解决的不仅是经费和衣食,而且是直接用于战争的武器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