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爱国佳联拾趣

03.07.2015  13:50

  □周洪林

  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克服国民党的投降反共逆流,争取时局好转而斗争。毛泽东通过给延安建立新市场的题联,“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主权”,有力地宣传了党的这一主张。

  抗日战争初期,全国人民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径无比愤慨。广东潮阳县有一家理发店则贴了这样一副对联:“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此联言简意赅,态度明朗,既切合理发之行业的特点,同时又能唤起国人保家卫国的豪情,亦是对蒋介石顽固派的抗议和抨击。抗日战争中,黄炎培先生曾撰写一副对联:“天地示人真善美,山河还我北南东。”上联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下联中“北南东”是指我国遭日本侵略践踏的重点地区,疾呼收复失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忱。冯玉祥将军亦有一联:“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此联通俗易懂,语重心长,爱国之心溢满字里行间。

  1944年9月11日,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壮烈牺牲,毛泽东同志为之撰写一副挽联:“廿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里破碎山河,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该联对彭雪枫的赞扬、哀悼之情溢于言辞之中。

  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担任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将领时,于1931年工笔书写了一副苍劲浑厚的隶书对联:“松间明月长如比,身外浮云何足论。”“松间明月”是吉鸿昌将军一生清白的写照。“身外浮云”则是他对财富的轻视。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几万元银洋,作为抗日经费,购买抗日武器,率领千军万马在神州大地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在抗日史上谱写了英雄篇章。1933年,吉鸿昌在天津被捕,后被蒋介石秘密杀害。就义前他用树枝在雪地里书写一联:“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表现了他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的英雄气概。抗战接近胜利之时,一流亡者回到河北故乡,见焦土一片,义愤满腔,便撰写一副对联:“千古艰难惟一,八年扫荡已三。”上联引自清代邓汉仪“千古艰难惟一死”的名句,下联是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实行的烧、杀、抢“三光”政策,这有意漏掉“死”“光”的字眼却反而像刀刻一样清晰,强有力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日寇终于无条件投降了,人民奔走相告,欢庆胜利。当时,重庆的刘师亮先生写了一联以示庆贺:“神州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此联读起来恰似锣鼓之声琅琅上口,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