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拉合作是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必选项”

15.05.2015  21:23

  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张尼)中国社会科学院1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从战略高度重视拉美。中拉整体合作是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必选项”,中国也成为拉美外交“太平洋战略”的优先目标。

  1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举办发布会,发布《拉美黄皮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4~2015)》。

  中拉整体合作是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的“必选项

  该报告指出,新一届中国政府重视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倡导新型义利观,做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拉美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21世纪以来,中国从战略高度重视拉美,并启动对拉政策的全面筹划。

  2008年11月,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中国政府从战略高度看待对拉关系,致力于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伙伴关系”,初次传递出中国与拉美进行整体合作的意愿。

  2012年6月,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委员会的演讲中提出了成立中拉合作论坛的倡议。

  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拉领导人首次集体会晤中发表演讲,倡导打造中拉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建立“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

  2015年1月,“中拉论坛”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与全球区域(尤其是发展中地区)整体合作的全覆盖。

  综上,这则报告认为,从中国的域外整体合作机制的全局设计来看,中拉整体合作是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必选项”,或者说是“不可或缺项”。

  中国是拉美外交“太平洋战略”的优先目标

  该报告分析称,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倾斜,“亚洲世纪”由远而近,跨太平洋合作进程的开启加速了世界向扁平化发展,亚太地区由此受到了拉美国家的日益关注。

  报告强调,尤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整体提升,以及中拉经贸密切度的加强,与中国优先发展战略关系已成为拉美国家的共识,“中国机遇”和“太平洋意识”成为多数拉美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考量。

  报告分析称,一方面,亚太对拉美的吸引力迅速上升,“太平洋联盟”的成立以及拉美部分国家积极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便体现了该地区融入亚洲生产链、借力亚太经济增长的政策意愿;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拉美国家对外合作的优先目标,在拉美地区的舆论场“中国威胁论”明显消退,让位于“中国伙伴论”和“中国机遇论”。

  报告进一步认为,对拉美而言,中国的吸引力不仅表现在对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上,也体现在中国作为全球性资本输出大国的新定位和作用上。无论是筹集其结构调整所需的资金,还是获得应急性优惠贷款,许多拉美国家都将中国视作重要的融资来源。

  此外,加强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也符合诸多拉美国家推进其外交多元化,增强外交独立性,乃至“对冲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等新的地缘政治利益考量。部分拉美国家已开始重新筹划对华政策。

  报告认为,近年中国外交着力倡导“开放包容”的合作观、义利观以及打造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等新型国际发展理念,恰与拉美国家对外战略的“东向”调整过程相向而行,其道德感召力极大地增强了拉美国家深化与中国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中拉整体合作与“一带一路”实质和内容相通

  该黄皮书主报告《中拉整体合作:发展逻辑、现实动力与未来方向》指出,尽管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并未涵盖拉丁美洲,但中拉整体合作规划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则与之相通和重叠。

  报告分析称,其宏大的国际意义在于,中国政府针对当前全球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和流动性过剩等两大挑战,率先转向需求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通过打造“包容性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顺应全球生产价值链重组和“南南合作”的历史趋势,客观上将起到加速自身经济结构和模式转型以及带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效应。

  主报告的作者注意到,经济实力的增长也极大地密切了中国与地理上相距最远的拉丁美洲之间物质、信息、人际的联系,也促进了双方在心理上的迅速接近。

  报告认为,经济实力的增长也极大地密切了中国与地理上相距最远的拉丁美洲之间物质、信息、人际的联系,也促进了双方在心理上的迅速接近。

  报告援引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201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指出,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拉美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因此,拉方日益重视加强对华合作,搭乘中国经济增长快车的意愿强烈。

  报告进一步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对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拉美地区更加青睐,将对拉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视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参与全球生产链重组的重要战略选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