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整版报道靖安法官陈小弟

02.09.2014  11:12




                                                                                                        咱们的小弟 

                                                                        ——江西靖安法院雷公尖法庭庭长陈小弟素描 

      “听说有人要采访小弟庭长,哪怕再远我也要来。”鄢传金边擦汗边急切地说。

        鄢传金是民营企业江西上饶市金日市政工程公司的董事长,公司驻地在赣东北的玉山。他告诉笔者,今天5点多他就出发,马不停蹄驱车400公里,赶到赣西北的靖安,“为的就是说说小弟庭长这个人”。

        鄢传金所说的“小弟庭长”,是江西省靖安县人民法院雷公尖法庭庭长陈小弟——一位扎根山乡法庭16年的法官。

                                                                                                      “小弟让我们心里踏实

        年关将至,雪花漫天飞舞,似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闲适与宁静。然而,陈小弟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因为他刚刚接待了一群人,那一张张或焦急或愤怒的面孔、一句句或心酸或蛮横的控诉,始终萦绕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

        “我们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的活,就指着结清了工钱回家过年呢。他没了人影,这个年怎么过啊?

        “他赊购材料一直不兑现,现在连人都找不着了,你们法院一定要给我一个说法,否则我就告到省政府去!

        这些人口中的“”,就是蔡家增。这个人凭着挂靠江西上饶市金日市政工程公司,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洪屏电站的多个工程项目,本想靠着“大树”大赚一笔,结果却因管理不善,欠下巨额债务。看着债主们催逼得紧,蔡家增干脆一走了之。

        陈小弟意识到案件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顾不上答应帮儿子找补习班的约定,顾不上陪妻子置办年货的承诺,也顾不上为老母亲检查身体的安排,陈小弟一头扎进了案件卷宗当中。

        这一查,发现蔡家增涉及的案件多达21起,蔡家增又音信全无,解决问题无从谈起。陈小弟和同事加班加点研究案情,寻找突破口,最后目光锁定在蔡家增挂靠的公司——上饶市金日市政工程公司。

        当查到这家公司账上还有50万元时,陈小弟长舒一口气,当机立断冻结这50万,同时启程前往上饶提取现金。

        拿到钱的第二天,已是农历腊月二十八。陈小弟把钱分给各个债主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妻子熊虹满心委屈,但看着丈夫形容憔悴,到嘴边的抱怨硬是咽了下去……

        年后传来消息,蔡家增被刑事拘留。“反正没钱,随便你们怎么办!”看守所里的蔡家增态度强硬。陈小弟不得不多次到洪屏电站项目部,逐笔清查涉案账目,同时跑上饶找鄢传金协调。

        “陈庭长,你们年前就已经划走了50万元,现在公司连运转都困难了,叫我们怎么活呀?”一见陈小弟,鄢传金“先发制人”。

        另一头,原告方也按捺不住了,50多个农民工堵了洪屏电站项目部的路,材料没法运到工地。

        陈小弟顾不上吃饭添衣,立即驱车,赶往60多公里外的九岭山。初春的九岭山,还未摆脱冬日的寒气,入夜天更冷。陈小弟衣衫单薄,硬是在冷风中进行了一场长达4个小时的“战役”,真诚最终换来了理解,原告们答应等待法院最终裁决。陈小弟却因受风寒住进了医院……

        2013年5月,陈小弟在羁押蔡家增的看守所主持开庭,连续4天,一次性将21起案件事实予以当庭确认。鄢传金非常激愤:“我们这完全是为蔡家增‘背黑锅’,如果一判了之我就上诉,就算进入执行程序我也拿不出钱!

        作为一名有多年办案经验的法官,陈小弟明白,该系列案能否最终了结,关键在于金日公司能否诚心诚意拿出钱。

        陈小弟先后8次到上饶协调,寻找双方可接受的“公约数”;电话沟通更是家常便饭,那段时间,陈小弟的手机话单长达3米!

        皇天不负有心人。陈小弟的诚心感动了双方当事人,大家一致同意:金日公司一次性拿出300万元了结此系列案。

        “小弟庭长理解企业经营的艰辛,不偏袒当地人,还建议我们聘请法律顾问,以免今后再吃亏。”鄢传金感动地说,“他身上有一股正气,能真正为当事人着想。这次我虽然损失了300万元,但我服!

        “要这么多钱本身就悬,是小弟庭长让我们心里踏实了。”一个原告方当事人也如是说。

                                                                                                            “小弟就是我的本家兄弟!

        陈小弟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罗英的情景。

        那是一个初春的清晨,空气中还残留着冬日的寒气。法庭门口,罗英那患侏儒症的身形、写满沧桑的脸,猛地跳进陈小弟的视野,他的心不由一紧,再看到同样矮小的罗发强,陈小弟心中涌起强烈的不忍。他主动走过去,弯下腰和母子俩打招呼。罗英见有人问,一把抓住陈小弟的手:“法官大人,要为我们做主啊……”话刚出口,人已泣不成声。

        陈小弟第一次被人称为“大人”,心酸于人竟能如此地卑微。他制止了罗英这样称呼,将他们领到办公室,细细倾听罗英讲述。

        这是一个患软骨病、侏儒症的女人,嫁给有残疾的赵传雷,生下天生软骨病的儿子;因生活艰难离婚,再婚后生下的女儿竟又是软骨病患者。现在,罗英带着一双儿女,跟年过七旬的母亲一起生活。一家4口3个残疾,全靠低保与母亲微薄的收入度日,来法院是希望能让前夫赵传雷支付每月150元的抚养费。

        办公室里,静静地响着开水翻腾的汩汩声,陈小弟一动未动地听完罗英的故事,双眼蒙上一层雾气,心头腾起一股怒气:儿子如此残弱,微薄的抚养费竟分文不给!这是个男人吗!

        压下怒火,陈小弟向罗英承诺:为了孩子,这件事会管到底!

        送走这对母子,陈小弟决定马上去找赵传雷,却被同事拦下来,让他别碰这个“钉子”,并告诉他,这个案子已立案3年多,法庭的每个人都尝试过去执行,法院到仁首镇20多公里的路都被他们跑烂了,案子就是执行不了!

        同事的好意,不仅没能阻止陈小弟,反而坚定了他见赵传雷的决心。当天下午,陈小弟就来到了赵传雷的家。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啊?低矮破旧得如同废墟。陈小弟弯腰走进昏暗的房间,霉烂的气味扑鼻而来,没等陈小弟表明身份,赵传雷撂下一句话“我自己都吃不饱,哪有钱养人!”就甩门而去。

        屋子里,剩下赵传雷年过70的老母亲,听着老人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诉说,陈小弟像大冬天掉进冰窖里,既为赵传雷的境遇揪心,又为案子能否执行深深担忧。

        他非常清楚,这个案子,强制执行无济于事,只能另辟蹊径。

        此后,陈小弟几乎一有空就提点东西去看赵传雷,同他唠家常,不时讲些基本法律知识,让他懂得为人父应尽的义务。

        一开始,赵传雷躲着不见,陈小弟就想方设法去找。

        有一次,陈小弟到仁首镇上办案,正值“双抢”,听说赵传雷在田里割稻子,便抽空过去。找到他后,二话不说,跳下田埂,拿起镰刀就帮着割稻子。看到陈小弟在毒辣的太阳下挥汗如雨,赵传雷终于被感动,使劲打着脑袋大哭:“我是个没用的人,都被钱逼得不想活了,哪来钱去养儿子呀!我心里也不好过啊!

        坚硬的心终于被赤诚捂暖,陈小弟趁热打铁,赵传雷终于答应去看望儿子,见面后还给了儿子500元钱。

        “看到父子亲情终于打动了这个强硬汉子的心,我更有了把案子办好的信心。”陈小弟脸上露出难得一见的自豪。

        为了两个家庭,陈小弟跑遍了镇村、社区、民政、劳动等部门,为他们解决了救助、低保最高标准等问题。为了获得低保的最高额度,陈小弟可谓是软磨硬泡、“死缠烂打”,遭了白眼、受了闲气,红过脸、酸过鼻。其实提到最高额度,每年也不过多得600元。当问及为了不多的一笔钱,受那么多委屈值不值时,陈小弟有些酸楚地说,对这两家而言,600元不是个小数目!他不仅仅是为着这几百元钱,更是为两家人送去生活的希望。

        一年下来,陈小弟为两家人争取到各种援助款上万元,他自己就拿出上千元,还不包括日常提米提油去探望。赵传雷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月工资一千多元,当年就把抚养费交给了罗英。

        生活的阳光又重现在两个家庭,罗英逢人便说:“小弟就是我的本家兄弟!

        这个本来没有一丝希望的执行难案,最终峰回路转,有了完美的结局,陈小弟难掩内心的喜悦:“更关键的是,他们两家人都有了生活的希望,做法官最神圣的感觉莫过于此。

                                                                                                          “小弟是我们的主心骨

        “办那个案子,人都瘦了十几斤!”谈起“白茶案”,熊虹先声夺人,“烟戒了七八年,那会儿又复吸上了!

        听着妻子的数落,陈小弟憨笑不答,习惯性地点上一支烟,淡淡的青烟袅袅升起,时光也在陈小弟娓娓讲述中倒转……

        前些年,仁首镇政府招商引入王月庆开发白茶基地,需租用象湖村沙洲组的林地。沙洲组是个“空心村”,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为让“外商”引得进、留得住,镇政府指派了多名镇、村干部帮着协调签订合同。

        最终由5名老人代村里人签订了合同,王月庆投资200多万元,种上了白茶。可等沙洲组外出村民一回来,事情就杠上了:他们称王月庆开发林地越了界,合同由人代签无效!

        “每亩山林每年租金仅22元,租期一下定了40年,这还不如说是送给他呢!”村民们怒气冲冲,与王月庆协商不成后,他们诉至雷公尖法庭,请求终止合同,恢复林地原状,并一次性赔偿损失30万元。

        陈小弟接下案子后,立刻联系王月庆,可王月庆说了句“这个事你还是问仁首镇政府吧!”就“”地挂了电话。

        陈小弟只得到镇政府了解情况,后他审理查知,所租用的林地原是沙洲组与某林场的联营山,按法律规定沙洲组根本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案情再简单不过,依法显然该驳回诉讼请求,可陈小弟担心:要是驳回了,村民们哪会善罢甘休?

        果不其然,消息一传出,村民们的情绪瞬间被“引爆”:

        “顾老板不顾老表,你们这是狼狈为奸!

        “干脆炸死那个姓王的算了!

        看着村民们群情激愤,陈小弟担心事态失控,引发群体性事件,就到茶厂找王月庆协商,可只得到一句:“这帮农民穷疯了,想敲诈,他们找错了人!

        双方如此“不可开交”,陈小弟寝食难安,没几天工夫,就面容憔悴、胡子拉碴;实在无法排遣,就又抽上了烟。

        陈小弟绞尽脑汁,最终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先从沙洲组的老人们入手。

        沙洲组地处丛山深处,与外界沟通的只有一条泥泞的小路与河上一个简陋的竹筏。第一次去时,正值春寒料峭,大雨又冲走了竹筏,陈小弟只得挽起裤腿,脱下鞋袜蹚过没膝的河水,到村中挨家挨户走访。

        留守老人本都在气头上,可看到陈小弟一身泥泞的样子,又有些感动,逐渐打开了心门,答应跟外出的年轻人联系,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这让陈小弟开始看到一丝曙光!

        此后,陈小弟又多次徒步到沙洲组,不厌其烦地与村民反复沟通,直至他们透露最心底的想法。

        在摸清大部分村民的最低诉求后,陈小弟梳理出几个“久攻不下”的外出村民,“逐个击破”。从靖安到南昌,从南昌到常州,一路奔波,一路风尘,个中艰辛,难以尽说。

        陈小弟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常州之行。那天陈小弟开车和同事急赶800多公里直奔常州,半途刹车失灵,失控的汽车冲向护栏,幸好驾驶经验丰富,临危保持冷静,才躲过一劫。事后,陈小弟戏称这一段经历为“极速惊魂”,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同事,至今回忆起来,依然心惊肉跳,有劫后余生之感。

        刚到常州,陈小弟就牙龈肿痛,腮帮子肿成馒头一般大,在常州的三天里他粒米未进。尽管如此,陈小弟也并未耽误一分钟办案。他捂着下巴,奔走在常州的大街小巷,真是不在谈判桌上,就在去谈判的路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村民中最摇摆不定的两人,也同意签字。与此同时,陈小弟多次联系镇政府,为王月庆争取各方面扶持,尽量减少他的损失。最后,王月庆同意了村民们提出的条件。

        签完字的那天晚上,镇政府摆了酒,村民轮番给陈小弟敬酒,用最质朴的行为表达内心的感激,不胜酒力的他最后喝得烂醉!

        “小弟是我们的主心骨,要不是他,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

        “有时,基层法官面临的矛盾也很棘手,但只要敢于担当,不怕辛苦,多动脑筋想办法,很多难题还是可以破解的。”陈小弟用这句话作为总结,他的口气就似乎是在说着一件极为寻常的事。

                                                                                                    心贴近了,再难的案子也好办

        采风周刊:您扎根山乡法庭已经16年了,最大的心得是什么?

        陈小弟:靖安地处山区,我就一直生长于此、工作于此,这里淳朴善良的人民教会了我做人做事都要实在,尤其是作为一名定纷止争的人民法官。

        我所理解的实在,就是心中要始终装着群众,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群众的疾苦心怀同情,注重换位思考,对当事人的心情感同身受,从而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记得在官庄法庭工作期间,当时村组未通公路,交通不便,群众打官司往往要爬山越岭,走十几里山路再坐车才能赶到法庭。为方便群众诉讼,我把大部分案件安排到乡镇村组巡回开庭,并立下规矩:离法庭10公里以上的或是不通公路的地方,当事人属于老弱生病的、或是农忙时节,一律上门送达、开庭、调解,尽最大能力为当事人提供便利。还在集镇赶墟日,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为群众答疑解惑。

        可以这样说,只要我们实实在在对群众好,群众也会对我们好,这应该算是我最大的心得。也就是凭着这样的信念,在工作中我一直要求自己,这个事应该去做,这个人应该去帮,就算是普通人都应该如此,何况是一名人民法官?

        采风周刊: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小弟;找小弟,我放心。”您还被誉为“山乡人民的贴心法官”。这是如何做到的?

        陈小弟:这样的评价过高了,我做得还很不够,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不过,说起如何跟群众打交道,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情味。

        讲人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要真正贴近群众,就要有人情味;有了人情味,群众才会愿意接近你;拉近了距离,就打下了群众信任的基础;只有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他们才会对你说心里话,你说的话他们才听。为此,我无论在哪个法庭工作,都会走遍辖区的山山水水、村村组组,和群众聊农事,唠家常,当地百姓几乎没有不认识我的。

        这么多年来,对来法庭的当事人,我始终坚持一张笑脸相迎、一杯热茶相送、一张椅子相让,让他们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对当事人的诉求,放下架子耐心倾听,让他们把该说的话说完,该宣泄的情绪宣泄完,对于一些当事人的一些不理解、不信任,也总是抱着一颗公正善待之心,保持克制和忍耐。在办案过程中,我总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例进行说理释法,最后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与当事人心贴近了,再难的案子也好办。

        采风周刊:看您曾获得过全省优秀法官、全市“亲民法官”等诸多荣誉,特别是现在又获得了“全国最美基层法官”提名,并据了解,这是多年来全省第二次基层法官获得提名全国性荣誉的机会。面对这样的荣誉您有何感想?今后有何打算?

        陈小弟:无论是以前获得的那些荣誉,还是这次获得“全国最美基层法官”提名,都是多年来组织和领导对我精心培养,同事对我热心帮助,家人对我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人民法院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我只是广大基层法官中的普通一员,这些年来也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人民法官很辛苦,特别是山区的基层法官,我的同事们有的比我工作更累、更苦,表现更优秀,也更应当加大对他们的宣传,让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法院工作,了解法官疾苦,从而提升人民法院的公信力。

        相信只要我们多一分努力,群众就会多一分理解;只要我们多一些责任,群众就会多给我们一些支持;只要我们多一些关爱,群众就会多一些温暖;只要我们把群众的信任当作生命,我们就一定会赢得群众信任。

        今后,我将继续坚守“上对得起法徽天平,下对得起百姓,中间对得起良心”的职业底线,一如既往地扎根山区,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纷。

【手  记】 

                                                                                                那山  那人  那情怀 

        靖安,地处九岭山脉的赣西北山城,“白云深处,靖安人家”道尽了它的自然生态美。

        “五一”小长假后,笔者迎着蒙蒙细雨,走进云雾缭绕的靖安,采访靖安县人民法院雷公尖法庭庭长陈小弟。

        今年2月,陈小弟刚被推荐参选“谁是最美基层法官”。这对一个法官而言,就算不能当选,也已是难得的荣耀。

        然而,让笔者萌生深入采访念头的,是他扎根山乡法庭16年,承办案件无一引发涉诉信访,无一超审限,案件合格率达100%的办案质量。

        采访之初,一脸憨厚的陈小弟有些拘束,显得内向;几天下来,随着他的心扉慢慢打开,笔者苦苦要找的“答案”才逐渐清晰……

        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学习于山乡,工作于山乡,积淀了他对山乡的深深热爱;

        他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使出浑身解数办好每一个案件;

        他有山乡一般的质朴,待人真诚、热情,能设身处地想当事人之所想,从而赢得当事人的真心信赖。

        采访中,陈小弟不止一次说:“把当事人当家人,把他们的事当自己的事,就行了。

        朴实的话语,却是深刻的感悟,更是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

        常言道:“人心换人心。”陈小弟深谙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