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水生态文明浇灌美丽赣抚平原

04.08.2014  12:38
      (钟建平  徐英)平缓的江水、绿油油的稻田、纵横交错的溪涧,人与水、树与花、稻田与飞禽自然和谐、妙趣横生,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缓,林不大而茂盛,田园似锦,江水如练,一副以水为主题的巨幅泼墨画卷在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呈现。         保护清水科研先行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已成为灌区水土主要污染源。       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成立了“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院士工作站”, 引进培养人才,采用工程带科研形式,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研究,同时联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等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农村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试验研究工作。       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选取了代表南方平原水网化区域的典型村庄南昌县向塘镇礼坊村,吸收引进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建立了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示范工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并举办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成果推广培训班,推广应用其研究成果。         建设水利风景区助力水生态         夏日的清晨,阳光洒在赣抚平原灌区岗前站的湿地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不时有野鸭、白鹭等水鸟在成片的水草与绿油油的稻田间飞翔。一派恬静怡人的田园风光真实呈现眼前。       赣抚平原灌区内有大型拦河闸坝工程、分洪闸、进水闸、船闸、渡槽等水工建筑,灌溉渠道纵横交织;野生荷花景观带和沙滩带绵延数十公里,水库、水塘星罗棋布,水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沿线大量古遗址与古建筑及华夏笔都等人文景观映衬,相得益彰。       生态就是竞争力。赣抚平原灌区依托灌区大型水利工程及周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通过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带动景区建设,努力把以佼石半岛为核心景区的国家水利风景区打造成集水利、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等景观为一体,集管理、会务、科普、旅游等功能于一身的绿色生态高品质现代化水利风景区。         活水流淌美丽城市         阳光照耀下,南昌市艾溪湖湿地公园仿佛城市里的一方净土,让人惊诧其自然之美。作为不可或缺的“城市之肾”,湿地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都起着重要作用。         “每天,我都会来湿地公园走一走,呼吸野外的新鲜空气。”家住南昌市高新区的梅女士牵着儿子的手,漫步在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栈道上。到城市附近的湿地公园转悠,听听鸟鸣,看看花草,已成为不少市民休闲的新选择。       从“黑脏臭”到“碧波荡漾”,从“捂鼻过”到“亲水、爱水”,赣抚平原灌区利用西总干三干渠、五干渠向南昌市城区提供环境供水,实现了向城南护城河、象湖、抚河故支、玉带河西支以及艾溪湖等水域的供水,在活水的流动下,全城河湖水质将明显提高。       近年来,赣抚平原灌区积极响应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造打造“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城市发展战略,实现了城市与灌区双赢。灌区不仅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更做起了建设“民生、节水、生态、数字化、和谐”的现代化灌区的大文章。       服务灌溉不忘本职         赣抚平原灌区始终坚持以服务农业灌溉为立身之本,以服务城市水利为发展之路,构建灌区人水和谐,城乡和谐。       在农业用水高峰期,灌区不仅全力保水保灌溉,还保障灌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管理局上上下下都铭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兴修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初衷就是为灌区人民群众提供防洪保障,保农田灌溉,促粮食丰收。经过多年发展,赣抚平原灌区已成为了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要基础设施。         农田复种指数由工程兴建前的141%提高到249%,粮食亩产由150公斤左右提高到800公斤以上,排除内涝70万亩,缩短防洪堤线485公里,昔日“十年九灾,非涝即旱”的平原大地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南昌市及其周边城镇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6000多万m 3 ,提供生态环境用水3.0亿多m 3 ,年发电量达2500多千瓦时。       一渠清水,是大自然对灌区人的恩赐。令人庆幸的是,灌区人没有辜负大自然,在受惠于“一渠清水”的同时,对它倍加珍惜。这也是今天在诸多地方因水质污染、生态破坏而敲响警钟之时,赣抚平原灌区仍然保持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