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鄱阳湖”系列报道之三 路之探呵护鄱阳湖的努力

04.12.2013  15:25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让人心痛的是,湖区周边人口剧增,不适当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干扰和破坏了鸟类的栖息环境,鱼类资源减少,湿地植被锐减……

  痛定思痛,改变终于风生水起。但前路并非坦途。如何避免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鄱阳湖“病态”恶化,该怎么恢复、保护和发展鄱阳湖的生态?

  政府与民间都在行动,任重道远。

  政府民间多方努力让鄱阳湖精灵欢快翱翔

  都昌县洞子李村紧邻鄱阳湖,村里有个名人叫李春如,68岁的他,义务保护候鸟20多年,救治放飞候鸟7500多只。

  11月中旬,记者前去老李建在湖边的候鸟医院探访。只见数只经过救治后仍不能飞翔的候鸟呆在几个房间里,老李正在像对待孩子一样给它们喂食。离候鸟医院不远处湖面,放眼望去,湖床上白茫茫一片,侧耳倾听,能听到各种候鸟传来的叫声,清脆悦耳。

  6年前,老李发现一只被鸟妈妈丢弃的小苍鹭,他心疼地将其抱回家,精心喂养至今。虽然现在苍鹭看起来身强体壮,但仍然不能放飞。“苍鹭眼睛瞎了,放飞后会撞死,我会一直养下去,直到苍鹭老死,为它送终。”老李说。

  鄱阳湖畔,民间爱鸟护鸟蔚然成风。

  永修县吴城镇荷溪村村民叶久怡年近六旬,瘦高个。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在鄱阳湖巡护。“晚上睡在床上,伴着候鸟悦耳的歌声入眠,白天站在楼顶,就能看到鄱阳湖候鸟齐飞的壮观景象。”叶久怡乐呵呵地说。

  老叶屋子的正中央挂着一张奖状。至今,老叶还记得,2006年11月2日,他获得了由全球自然基金设置的“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成为当时获得该奖项的唯一一名中国农民。

  老叶的儿子叶星今年30岁,受老叶的影响,从2002年开始也义务保护候鸟。如有人破坏候鸟,就主动上前制止。去年11月,叶星干脆当起了正式的候鸟巡护员,每天负责巡护大汊湖范围内的候鸟,晚上独自一人住在仅能摆上一张床的木棚里。虽然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但叶星依然乐此不疲。

  都昌县西源乡的候鸟保护志愿人士曹意助,组织民间保护人士成立了“小天鹅”护鸟协会。至今,“小天鹅”协会已拥有会员39名。去年,都昌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小天鹅之乡”称号,越冬候鸟中,每年到鄱阳湖都昌湖区生存栖息的小天鹅达5万余只。

  “从1983年成立鄱阳湖保护区到现在,近30年来,鄱阳湖畔的村民已由过去的捕猎候鸟,到慢慢拆除捕猎工具‘天网’,再到如今自觉保护候鸟的方向积极转变着。”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科长文思标说。

  民间力量不容小觑,政府部门也在努力尽职。

  近几年来,共青城市累计从财政拿出6000万元,将湖区6家养殖、印染、纺织企业搬进园区,避免企业排污,以及人类活动频繁、生产过度破坏湿地资源。

  “我们成功将鄱阳湖区江益镇荷塘村,金湖乡固村、袁家村的村民们退出湖区搬进郊区,减少湖区内因人类生产生活而对湿地和候鸟产生的伤害。”九江市林业局野保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同共青城一样,沿湖其他地区也相继推出了保护鄱阳湖湿地的新举措:九江县港口镇为保护候鸟栖息环境,下狠心关闭了当地一家铜矿企业。南矶湿地保护区顶住压力,制止南新乡破坏湿地案件一起,恢复破坏面积280余亩,拆除4栋占用湿地建设的餐馆并恢复湿地原貌。

  数据显示,为保护湿地,保护候鸟,鄱阳湖周边的群众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亿元。尽管江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但对鄱阳湖的生态补偿实践一直都没有停歇过。

  从2011年起,我省对鄱阳湖候鸟保护实行“一票否决”的同时,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护鸟功臣”。2009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租赁了鄱阳湖内的朱市湖、常湖池和象湖3个湖泊,拥有长达20年的管理权,以防止当地渔民过度捕捞,为候鸟争取“口粮”。在原有的4个保护管理站基础上,管理局又设了7个保护监测站。在冰冻天气时,他们采购大批稻谷、玉米、小鱼干等进行人工投食,甚至还动用了直升机进行巡湖,拆除天网和投食,确保候鸟安全越冬。

  科学保护完善机制恢复生态完整性刻不容缓

  2011年,省生态学会组织专家,就鄱阳湖生态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对鄱阳湖生态的评价结果是:总体处于安全水平,接近不安全边缘,存在一些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据介绍,鄱阳湖渔业资源与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涉及鄱阳湖规制体系还不健全,湖区管理缺乏合力;二是再生公共资源管理失灵,生态保护目标不明,生态建设规划滞后;三是鄱阳湖科学研究深入不够,理论与技术基础的薄弱;四是生态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

  “其实,我们不应过度关注候鸟,水、土、草、鱼、人,一个都不能少,都很重要。它们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省生态学会秘书长戴年华认为,为保护鸟而保护鸟是保不住的,不解决渔民生计与出路,鄱阳湖的保护将是空话。

  “现在我省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每亩有17元,而湿地生态补偿却没有,这不合理。只有对湖区群众进行生态补偿,换取他们让出湿地和湖面,才能够为候鸟腾出觅食和活动空间。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建立一个公平、科学、操作性强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湿地资源所有者、保护者给予补偿,并对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作出妥善安排,同时,也要发展地方经济,为湖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戴年华说。

  戴年华建议,当下要完善鄱阳湖湖泊、湿地和流域管理相关法规建设;强化环境政策引导,发展绿色、低碳和生态经济;建立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管理,加强对湖泊和湖滩草洲等重要生境的保护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鼓励公众参与湖泊和湿地保护与实践,提高社会生态文明。

  此外,我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3.1%,但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恢复和提高。通过多种方式发挥森林在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的作用。

  建设枢纽人工调节鄱阳湖缺水之困应能化解

  为保护和改善鄱阳湖生态环境,我省近年来再度提出建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目前,该工程立项申请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查,力争今年底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立项,争取1~2年内开工建设。

  许多人担心,在鄱阳湖口建个枢纽工程,会影响这个天然调节器作用的发挥,威胁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对此,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相关人士解释,长江洪水倒灌入鄱阳湖多发生在7~9月,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按拟定的调度方式,4月1日~8月31日,闸门全开,除工程建筑物对水流稍有阻碍作用外,不会影响长江的防洪,也不会影响长江洪水的倒灌。

  有人担心,鄱阳湖建水利枢纽工程把湖水拦在湖内不入江,会改变江湖关系,影响长江下游的用水安全。该负责人表示,上游水库汛后蓄水,确已对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水资源产生重大改变,导致长江干流枯水期来水减少,水位低枯,对中下游及鄱阳湖区水资源利用将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坚持“江湖两利”的原则,按“调枯不控洪”的方式运行,工程上马运行后通过适时调度,不但不会恶化江湖关系,而且还会缓解三峡对下游水资源的影响,改善江湖关系,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水资源综合利用安全保证率,增加长江干流下游水资源调度的灵活性及用水安全。

  一些动物专家和环保主义者担心,鄱阳湖建设水利枢纽工程会影响鄱阳湖湿地生态,影响鱼鸟生存。

  对此,有关专家解释,在枯水期水位调控后,可使鄱阳湖多年平均新增浅层水面290万亩,为湖区四大家鱼产卵孵化、育肥提供非常好的场所。据初步分析,建闸后,湖区鱼产量可提高10倍以上。稳定内湖水面,可以极大地避免“竭泽而渔”、破坏渔业种质资源的行为发生。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将对湖区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另外,每年4~8月是长江江豚和长江四大家鱼洄游到鄱阳湖季节,也是鄱阳湖鲤鱼产卵育苗的主要季节。根据多年观察,枯水季节湖水落槽后,很少有江豚洄游。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在每年4~8月闸门全部敞开,江湖连通,不影响江豚洄游和四大家鱼觅食育肥。枯水季节设置生态鱼道,形成有利于生物洄游的水流状态,方便枯水期洄游鱼类的江湖交流。

  因此,有关专家认为,从现有研究成果分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不会对水生动物及鱼类洄游产生不利影响。

  本报记者徐黎明杜金存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