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大众的艺术节才会有活力

19.11.2015  09:43
原标题:拥抱大众的艺术节才会有活力

  原标题:拥抱大众的艺术节才会有活力

  一个艺术节如何越办越火,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和认可?一个艺术节如何持续创新,始终保持新鲜活力?11月16日,历时32天的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落下帷幕,为申城搭建出一方多彩的“艺术天空”,也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日趋成熟的艺术节的自信和情怀。

  “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这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办节理念,也是一个走过17载的艺术节积淀的智慧。自1999年创办以来,经过17年的发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为城市公共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城市文化个性的塑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来自55个国家和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近5000名艺术工作者汇聚申城;15万观众走进剧场,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超过9成……当你在午后的草坪音乐广场席地而坐,沉醉于小提琴家列宾与捷克布拉格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当你身处宝山的舞台看《朱鹮》飞进来,欣赏“宝山大剧荟”汇聚的名团名剧时,你会由衷感受到,“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润物无声的细节。

  当下,各种主题的艺术节品类多样,数量众多,但能滋养文化、哺育大众,推动文艺繁荣并造就独特精神气质的却并不多。总结起来,好的艺术节多半有这样的共性——

  艺术最是属于青年。一个有含金量的艺术节,聚集名家名团,呈现一流经典是一方面,力推原创新作,扶持青年创意,构建鼓励创新、呵护创新、激励创新的生态,更是题中之义。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已连续举办4年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共带来14部委约作品、100多场邀约演出、50多项大师讲座、工作坊、展览等文化活动。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誉其为“一粒种子”:虽然全世界的各大艺术节都在关注、加强艺术节和青年的连接,以增强艺术节生生不息的活力,但像“扶青计划”由艺术节作为主体推出,如此大胆、系统而制度化的全方位青年艺术项目,在全球的各大艺术节中都是一项创新之举。

  艺术节不是自娱自乐,打破围墙,拆掉门槛,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来、坐下来,这样的艺术节才能真正涵养城市气质,融入日常生活。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板块,一大批难得一见的精彩剧目向市民免费开放,覆盖上海市区及17个区县,塑造城市公共艺术空间。新创设的艺术教育板块,深入社区、商圈、剧院和学校,打造“艺术磁场”。一个个不设门槛的艺术课堂,透露着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胸襟和雄心,也展现了有品格的艺术节的共同特征:朝着亚洲一流、世界知名迈进的艺术节,一定首先是一个扎根生活、拥抱观众的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