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票务市场几多畸形?

27.08.2015  16:31

 新华调查:“黄牛”疯狂,拷问票务市场几多畸形?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刘硕、陈弘毅)“看演出买不到票怎么办?找‘黄牛’!”近年来,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大型展会以及节目录制演播室外,“黄牛”的身影无处不在。在不少消费者眼中,“黄牛”已成为除正规售票网络之外的重要销售渠道。

  层层监管下,“黄牛”为何神通广大、愈挫愈勇?

   票源未发售已被热炒 稀缺票价翻数倍

  备受瞩目的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还未开始,颁奖礼的门票已经在网上悄然升温。记者查询淘宝网部分票务商家发现,门票被分为不同等级出售,前五排最高标价达2000多元,还有商家标称1300元座位随机选。商家承诺是真票,为了减轻买家的疑虑,甚至可以“看后付款”。

  然而,记者25日向电影节执委会核实,相关票务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电影节开闭幕式及红毯仪式门票是否发售、如何发售都还没有定论,也没有设立淘宝等销售渠道,观众应以电影节官网的消息为准。

  官方渠道尚未开通,网络上票务“黄牛”就已经显露神通。这既体现了演出市场繁荣的一面,也反映出票务市场的畸形。虽然有关部门多次申明要予以严厉打击,但“黄牛”却几乎无处不在。

  国家大剧院不久前举办的李云迪演奏会开始前,记者查询官方售票网络已经显示无票,售票窗口工作人员也表示票已售罄。但国家大剧院附近的“黄牛”手中则仍有大量余票。

  “李云迪一年能到国家大剧院演出几回啊?这票上个月一放出来就被抢光了。”一位“黄牛”告诉记者,他们通过特殊路子拿到门票,所以肯定要赚些辛苦钱,票面价格200元的门票被抬高到700-800元,1000元以上的好座位则几近翻倍。

  最终,记者在演出开始前以500元的价格从“黄牛”手中购得一张200元门票。记者进入音乐厅发现,身边仍有不少空座。熟悉“行规”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些空座大多可能是“黄牛”们囤票未售完而“”在手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