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保护我们的网络钱包

18.02.2014  14:39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微信红包你抢到了吗?从支付宝钱包到微信红包,你的互联网钱包真的安全吗?

  作为一名80后,我十分荣幸地赶上了互联网植入生活的全过程。高中时进入网吧打“红警”。大学时有了泡妞第一神器OICQ。工作后从网上买到了喜欢的内裤。马年伊始第一次将积蓄从至高无上的银行转入了余额宝。然而,当互联网如神经末梢一样影响全身时,当“互联网金融火烧3月”即将来临时,安全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或许是曾经的警察经历让我对“网络诈骗”总是充满了担忧。钓鱼网站、冒充Q友诈骗、木马偷账号这些耳熟能详的诈骗手段正随着形势发展,不停变种,以至于那些以“假金元宝、秘鲁币、重金求子”等老手段诈骗的犯人,在监狱里都被划为“古董”行列。

  网络诈骗目前紧跟热点,体育赛事、热播节目、畅销产品等等老百姓关注的内容,都会成为他们下套的地方。

  前段时间,随着“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节目的热播,相关的假冒中奖短信您可能也收到过。那么下阶段,他们是否会打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名号捣毁骗术呢?答案是必然的。上周,杭州警方联合淘宝网就侦破了一起此类案件:两个年轻人,在网上叫卖“天天理财2013”的产品,因为年化20%的收益,让许多网友都心动了。再加上两小伙口才了得,以及收款后,按约定日日分红,这让许多网友把钱通过支付宝,转到了两小伙的账户中。但是,好景不长,两小伙卷款跑了。警方接到报警后,出手迅速,骗子只“存活”了一周,但已骗了109人的90余万元。

  尽管网络诈骗影响恶劣,但受法律严惩的仍不多。广州市中院课题组曾调取2008年至2011年间判决的网络诈骗案例,发现判决数不及报案数的1%。或许正是这样的尴尬,使得各类网络骗局不断翻新、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在于法律的威慑力不够强。我国相关司法解释,诈骗罪中的“数额较大”以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起点,然而,网络诈骗常以“积少成多”的方式作案,单笔数额不大的受害人很难联合起来报案,骗子也就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此外,“管辖权”也是个硬伤。诈骗罪以犯罪地管辖为原则,网络犯罪往往是跨区域乃至跨境的,一些案件因此无法立案。

  对于抗击网络诈骗,个人认为:教育引导公众学习防范知识是基础。虽然有人不听劝阻“以身试骗”,但毕竟是稀有的。相关企业加强自身管控是支柱。在“改号软件”都无法从技术上遏制时,光说网速有多快是没用的。更为关键的是,应该通过填补法律空白,设立专门执法机构等举措,从而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打击。

  总之,老百姓“安心淘”、“放心存”,互联网所带来的实惠才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