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江西德兴铜矿探寻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矿山复绿的“四字真经”

19.12.2015  02:32
res07_attpic_brief.jpg - 铜业集团
来源: www.jxcc.com

原文链接: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5-12/15/content_285625.htm

经济日报记者 沈 慧 赖永峰   

2015年12月15日

江铜德兴铜矿堆浸喷淋现场。废石经酸性废水喷淋后,能生产出纯度达99.99%的阴极铜。


自小在矿山长大的魏文鼎谈起曾经的矿山印象,不外乎这几个字眼:光秃秃、乱糟糟、黑糊糊。不过在苏州工作了十多年的他,最近回江西老家的感觉却大不相同,桥还是那座桥,大坞河却变了,“清水潺潺,两岸的绿树倒影其中,相映成趣”。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德铜给出四字真经:绿色发展。

江西省德兴市的德兴铜矿,隶属江西铜业集团,是世界八大斑岩铜矿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露天有色金属矿山。50多年的开采,给江西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一度带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矿山发展,决不能透支未来!”德铜上下形成高度共识。

然而,矿山生态修复并非简单绿化,能否为荒山披上绿装,谁心里都没底。“废石含硫,遇雨水则呈酸性,在上面种草,比在沙漠里难多了。”德铜环保部部长占幼鸿说。起初,他们兴冲冲地种下草木,第一年看着漂亮,第二年只有少部分存活,第三年基本死光。他们根据不同山体情况栽种不同植物,采取乔木灌木相结合的方法:先种草,待草枯萎化作养分,再种上灌木改善土壤酸碱度,最后种上乔木。

不懈的探索加科学的方法,德铜成功筛选出一批适合在废石场上生长的植被。“现在除了马尾松,开采过的边坡、尾矿库上还长满了弯叶画眉草、合欢等20多种植物。”占幼鸿说,这些草木经多次试验栽种,已完全适应了矿山的土壤条件。

拿下矿山生态修复的“攻坚战”,德铜投入资金9884万,复垦废弃地407.7公顷。在水龙山矿山生态复垦示范基地的“前身”——水龙山废石场,记者看到郁郁葱葱的草木已漫山遍野。不过其中一小片裸露的沙石地仍格外刺眼。“那片荒漠是治理前的样子,自1987年始寸草不生。”工作人员说,德铜特意留下这道环境“伤疤”,以警示后人。

废石场的生机盎然只是德铜转身寻绿的一个缩影。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新建生活废水处理站,实现生活污水循环利用;修建拦沙坝,完善大坞头老窿水治理等蓄排水工程……唯“绿”兴德的理念,在德铜化为点滴行动。

绿色发展,更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赢。如何破题?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民思路清晰: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为核心,以最大限度节能减排为目标,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有德铜特色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新起点是压力也是动力,是挑战也是机遇。德铜祝家酸性水库,一个近4万平方米的废石堆场如大山般耸入云霄,从采矿场剥离的含铜0.25%以下的低品位废石在这里集中堆放。要这些不具备开采价值、本该送往废渣填埋场的废石有何用?

原来,把曾经舍弃的这些低品位废石一层层铺好,用酸性废水日夜不停地喷淋,再利用细菌浸出—萃取—电积新工艺,将酸性废水处理和铜金属回收有机结合,便能生产出纯度达99.99%的阴极铜。如今,德铜累计从废石中回收铜1.8万多吨。更重要的是,采取这一工艺,酸性废水循环喷淋蒸发,减少酸性水量超过1000万吨。

依靠科技可点石成“金”,废水也可化腐朽为神奇。2007年,德铜全球招标,投资6000多万元与加拿大“百泰”公司合作,利用化学硫化技术从低浓度酸性水中回收铜资源。

副矿长吴启明算过一笔账:此前即便采取简单的酸碱中和法,处理一立方酸性废水平均成本也得四五元,而今采用新技术,酸性废水处理成本降低一半,处理效果大大提升,每年还可从中回收铜800多吨。“铜价好的话,相当于再造一个小矿山!”难怪德铜投入不“手软”。

废石提铜、废水提铜之外,德铜还利用周边化工企业的废弃物——电石渣替代石灰,进行酸性水处理;在伴生矿提取上作文章,提取金、银、钼、铼等10多种稀有贵金属品种。以建设国家级绿色矿山为主线,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德铜已累计投资7.39亿元,德铜绿色发展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环保技术与生产技术齐头并进,良性循环。”李保民深有感触地说。有关数据显示,有色金属行业集体步入“寒冬”的特殊时期,德铜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今年一季度,低品位矿石利用量316.98万吨,比去年同期多处理89万吨;水重复利用率、吨铜新水消耗、吨铜综合能耗等一批重要环保指标实现大幅跃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平均每年从废石、废水、低品位矿石利用中回收资源价值达1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