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者雷应国
□王皓
个子不高,皮肤黑黝,平头短发,一双圆眼灵活地转动,每时每刻似乎都有思想火花在迸发。他就是雷应国,十一届省政协委员。
之所以用“探索者”来命名他,是因为他探索了一条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路径,被农业部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因此算得上是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人物。这些年报刊、网络上有不少报道了他的事迹,但多是介绍雷应国做了什么,做得如何;而我则更看重雷应国创造了什么,预示着什么,启迪有哪些。
(一)
1981年7月出生的雷应国,是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人。从2000年雷应国从供销社改制回到农村算起,到2015年,他用了16年时间,走过了从牛耕人种10多亩责任田到机械化种植万余亩粮田、再到信息化销售粮食产品的历程,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得到了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农业由产品生产向产业链、价值链生产转变,农民和企业在价值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可以分享利益。
16年中,雷应国完成农业硬件投入1800多万元,不仅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而且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变为既有较高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16年中,雷应国在农业价值链上创造了许多丰城市“第一”。比如,第一个订购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第一个大面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一个实行工厂化育秧,第一个租用农用飞机喷洒农药,第一个使用稻谷烘焙技术,而且还是江西省第一个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十佳农民”荣誉称号殊荣的农民。
16年中,雷应国的粮食生产规模日益扩大。2009年5月,雷应国组织周边乡镇61户种粮大户,成立了丰城市最大的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丰城市秀市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该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形成产业大军。2015年,他个人承租水田3480亩,合作社社员流转租赁水田1.7万亩。合作社成立6年多来,累计向国家交售31800余吨优质粮食。雷应国先后获得了“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江西省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16年中,雷应国心无旁鹜,聚精会神搞粮食种植,往前走的脚步没有停息,一年进一小步,三年进一大步,五年跃一个台阶。对此,雷应国感慨良多:“当个种粮大户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守住心中的那份坚持。”这个进步,不光表现在农业产品产业链的形成上,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积累了对党的农村政策的深厚感情,积累了为国家多种粮种优质粮的满腔热忱。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转难,而在雷应国这里却不难,农户们自愿把土地流转出来。因为雷应国总是让他们喜出望外,土地流转的农户都能在产业链上分享到实际利益,就连粮食烘干也能让农户降低成本,在提高粮食品质中获得好处。现在,方圆三四十公里的农户都把粮食送到雷应国这里烘干,10台烘干机24小时连轴转,每天烘干稻谷300多吨。农户们说得好,“雷应国心正脑灵,跟着他种粮,心底里踏实。”
(二)
2015年11月28日,慕名到丰城市秀市镇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实地参观访问。看了1500平方米的粮仓,看到装有10台烘干机的机房,看了工厂化育秧的厂房,看到那些在计算机房里操作的员工……使人触摸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雷应国购置的喷药机、插秧机、真空包装机等多种类农业机械48台套,运用机耕机插、联合收割机、烘干机等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不仅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田间管理也实现了机械化,从而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都说种田苦,他带着上百位庄稼汉在田间地头干得有声有色;都说种田累,他用科技让农活变轻松。种田可以不用人工施农药,既节约了成本,又能达到绿色环保的效果。
生产技术科学化。雷应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中,从而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多年来,雷应国一直乐于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使他的合作社成为“全国水稻害虫性信息素群集诱杀防控示范区、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等多个国家级示范性农业项目试验区。
增长方式集约化。雷应国将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把增产的切入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些年,先后引进推广新农药品种4个、优质水稻新品种5个、蔬菜新品种10个。生产的集约化,带来效益的不断提高。比如,工厂化育秧、机插等新技术的运用,亩产平均增收5%。
经营循环市场化。雷应国以市场作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组织生产、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在市场上得以实现,在培、植、储、产、销等价值链上实现增值,并注册了生态保健米、麒麟米等产品商标,将稻谷种植的利益最大化。生态保健米在市场上每公斤卖到32元,“麒麟米”牌富硒大米的售价更高。2014年,该社社员户平农业纯收入达18万余元。目前,合作社凭借“生态硒谷”“养生硒谷”品牌效应,大打富硒牌,生态绿色、养生长寿的农产品走俏全国,其价格比普通农产品高出几倍甚至更多。
生产组织社会化。雷应国在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努力与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了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比如,2009年7月,合作社与农业、农机部门紧密配合,组织成立了丰城市唯一一家系统性专业化机防服务队。采用动力伞飞机、加农炮、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等大型现代化喷药器械等设备进行喷药,实现了区内病虫防控处置率达100%,防治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实现粮食亩产增收30多公斤,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佳和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机防服务队被评为省“十佳专业防治组织”。
劳动者知识化。雷应国本身就是知识分子,成为种粮大户后,他更重视农业生产和经营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规模经营后,他要求农民必须努力提高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无论是机插,还是现代化喷药机械、大型稻谷烘干机的操作,这些机手们都是知识型农民,大多是高校毕业。雷应国认为,农业现代化意味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应具备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
“让七老八十的农民坐在家里种田还能增收”。雷应国的这个畅想,在以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在今天却是中国梦的一个具体内容。雷应国说,实现这个梦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持续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条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主要是探索粮食种植“托代管”模式,从翻耕、选种、育秧、机插、田管、防病虫害、收割、烘干、打包、销售以及农资采购等,全部由公司“托代管”,70岁以上的农民的身份转变为质量和成本控制监管员。
未来的重点是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雷应国琢磨着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设立大田观察点。农业技术人员每隔几天来这些观察点收集和处理已记录的温度、湿度、虫害等数据,并利用观察点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将上述信息数据传送回农业部门;农业部门研究审核后发布和传递给本地区农业经营者。他构想未来根据信息进行播种、施肥、灌溉、灭虫等生产作业。这既体现了一个我们可以管理2万多亩甚至更大规模农作物的高效,也展现了我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有序和严谨。
“互联网+农业”怎么玩?雷应国说,这个思路和方向他一定会坚持,但技术活则要招收专业人才来做,或者与专门公司合作。前段时间,雷应国与互联网企业有过接触,上海的一家公司也来谈过。总体上说,就是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以互联网为平台,创新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在他看来,“互联网+”可以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进一步打破小农经济制约;同时,“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还可以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必将成为公司发展的新引擎,开启小农经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无疑,“互联网+农业”是雷应国探索现代农业更高层级的路径。在这条路径上,雷应国必将拥有并运用多种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储存和处理、通讯、多媒体、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北斗星,遥感技术PS等。借助这些先进技术,持续地提高农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