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坑渡槽
□谭学琳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业“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萍乡举全市之力,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先后建造了坪村、枣木、黄土开等大中型水库和灌渠渡槽工程。为了收集有关史料,2014年6月27日上午,我们来到了我省最高渡槽——芦溪南坑渡槽探访。
在芦溪南坑镇,当地政府安排了一位曾参加过坪村水库渠干建设的老支书糜雪生(今年79岁)介绍当年施工情况。他说:“当年他带领窑下大队130多人筑完坪村水库大坝后,紧接着又带领该大队二三百人投入坪村水库干渠建设。那时就是凭双手用钢钎和铁锤,凿穿了岩山,肩挑背负挖通了渠道60多米(该队任务)。当时群众劳动热情非常高,都是自带粮食,早出晚归。市革委会举全市之力,调集人马组织会战,每支队伍负责一段,一般50米或60米。”
从镇政府出来不远就看到了雄伟壮观的南坑渡槽,凌空飞架,横卧两岭之间,跨南坑街。它高57米,长225米,上下两层,双曲拱形,有的槽墩高达50米,4个槽墩上架设了三个彩虹式的大拱,并依附16个小拱,支撑着下层过道;过道上面又建有34个小拱支撑最上面的水渠。
现在的渡槽,已经没有渠水流通。从渡槽渠道西边走到东边,水渠宽约1.7米,水渠里有的地方都长有杂草,站在水渠正中低头俯瞰,便可见一片绿色的田畴、座落有致的街道和村庄。设计者可谓用心良苦,在水渠下面是一条跨越两山的过道,宽约3米,在一处过道的两侧栏杆上对称地分别凿刻了“一九七二年建南坑渡槽”十个字,过道可供行人随意走到对面。由此可见,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桥,我们应该将它称为天桥,真正的天上之桥。
南坑渡槽气势磅礴,工程浩大,堪称萍乡水利史上的丰碑。据记载: 1970年,坪村水库开始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在大坝下游250米处建拱坝拦水。总干渠自拱坝起,经株树,过渡槽和隧洞,再经桥头至横江渡槽,全长7公里。横江渡槽分东西干渠。西干渠自横江渡槽,经窑下、茶匙冲、过南坑渡槽,再经文坑、院背冲、吴家冲、中元,至七保,全长30公里。西干渠设大小渡槽10座,隧洞4个,涵闸24处。其中,西干渠1972年竣工通水。东干渠自横江渡槽,经玄树冲、中栏冲、麻子坡,至上坪河,全长19.5公里。东干渠渡槽2座,隧洞3个,涵闸19处。东干渠1974年竣工通水。整个灌区通过水库调节,利用南坑河道,直注萍水河。形成灌溉芦溪县、城关区(今安源区)、湘东区3.6万亩农田的萍乡最大灌区。
从渡槽下来后,我们又去采访了当年南坑渡槽的建设者之一,南坑团丰村徐志荣老人,今年已经86岁高龄。他回忆说:“当年我是由南坑公社派驻渡槽工地负责安全和质量监督的。当时参加渡槽建设的队伍有20多支,工作干劲很高,喊出了:‘抓晴天,抢阴天,毛毛细雨是好天’‘大干快上’‘安全第一’等口号。大家不惧困难,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于1972年建成了南坑渡槽。整个工程没有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工程所用的各种建筑材料质量都很好,板车和土车是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工作面高,有的构件体积大,重量重,湘东和南坑的建筑队都吃不消,只好调萍矿工程处的队伍来,才完成整个调装任务。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年来由于许多梯田退耕还林,这座渡槽也就没有发挥作用了。”在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当年,施工者几乎全凭钢钎和铁锤,凿穿了岩山。仅靠一双手,一副肩膀和一身力气,把无数吨钢材、水泥、石块等材料运上高空,按照事先绘制好的蓝图,变成一座实实在在的建筑——渡槽。检验工程质量最好的方式是时间,时间证明了南坑渡槽的无可挑剔、无懈可击。不可思议的是,整整44年过去了,渡槽安然屹立,结构完好,从未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