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江西省水利厅接管潦河和袁惠渠两大灌区一举多赢的水管体制改革

19.05.2014  12:52

      (本报通讯员  孙礼)江西省水利厅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两年内,将潦河灌区和袁惠渠灌区并入麾下,使得两大灌区加速发展,形成了做大做强之势。

      潦河灌区和袁惠渠灌区都是江西省跨地区的灌区,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涝功能,与 赣抚平原灌区 并称江西省省管灌区“三兄弟”。

      潦河灌区地处江西省西北部,属修河水系潦河流域,灌区工程分布于宜春、南昌二市奉新、靖安、安义三县,始建于唐代,续建于明代和清代,上世纪50年代初改建和扩建达到现有规模。干渠总长151公里,设计灌溉面积33.6万亩,实灌面积25.4万亩,受益人口26.1万人。

      袁惠渠灌区地处赣西平原,横跨袁河中下游南北两岸,分布于新余市渝水区、仙女湖区、高新区,宜春樟树市和吉安新干县,干渠总长137公里。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袁惠渠引水灌溉工程建成,设计灌溉面积37.1万亩。

      两大灌区都是江西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中袁惠渠灌区每年为灌区增加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担负着所属区域内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水事执法和水土保持等职责,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划归省水利厅管理以前,两大灌区几易其主,失去了很多“生长发育”的良机,从规模、灌溉和排涝能力,到人才储备,都远远逊色于 长江 以南最大的引水灌区 赣抚平原灌区

      体制不顺是潦河和袁惠渠两大灌区发展缓慢的症结。两灌区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工程分段、局二级管理,支渠及其以下由乡(镇)、村管理,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的则自行管理。灌区虽然分别为2市和3市农业服务,却只受灌区主要受益地政府管理,久而久之积淀了“重建轻管”、“合建分管”、“欠账欠管”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灌区的自身发展。

      体制不顺也造成灌区内部管理以及工程管理“困难多、水平低、效果差”。工程建设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到位,工程只能重点或局部修建、整治,部分工程建成后处于自然运行状态,下游用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单位管理经费紧缺,正常运行难以保障。如2012年,潦河管理局总收入约607万元,总支出为1088万元,收支两抵缺口481万元;基层水利人才紧缺,队伍青黄不接,成为困扰灌区发展的瓶颈。

      2013年6月28日,江西省水利厅与新余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移交协议,9月6日,新余市袁惠渠工程管理局更名为江西省袁惠渠工程管理局。2014年1月19日,江西省水利厅与宜春市人民政府举行潦河工程管理局整体移交仪式,管理局被省水利厅正式接管。

      接管后,江西省水利厅强化了对灌区的领导,及时选调干部调整充实管理局领导班子,并组织灌区负责人到省内外灌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并为两大灌区制定了发展总体思路:积极拓展灌区功能,在服务城市中找准自身发展点,加速改善自身造血功能,改单纯农业供水为水利全方位服务,由偏重社会效益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提升转变;要 “三个立足”,即立足精细化管理,抓好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立足人才培养深造、提供人才保障,立足水资源管理、做好做活水利文章。

      两大罐区迎来了“一改多赢”局面,受到当地政府和灌区人民的欢迎。袁惠渠工程管理局制定了基层段、站庭院环境改造两年计划,限期一年整治、两年达标。编制了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追赶式”发展战略和四个坚持:坚持以战略的眼光认识灌区,坚持以顶层设计的理念谋划灌区,坚持以前瞻的思维建设灌区,坚持以系统的方法管理灌区。

      潦河工程管理局以打造全省一流灌区、全国生态灌区、建设富裕高效生态和谐幸福现代化灌区为目标,努力实现工程设施景点化、工程管理规范化、工程控制自动化、管理站段园林化、渠系建设生态化,推进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施工程管护水平提升三年大会战,实现一年规范、二年达标、三年提升;把工程管理与日常管理与维修养护合二为一,构建职工与管理单位之间的合同关系。管理方式的转变,激发了职工、段站和管理局三方的积极性,降低了综合管理成本,简化了程序,提高了劳动和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