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高血压需步步为营

13.08.2014  22:40

  □ 刘荣付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现代医学把高血压定义为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心血管综合征”。长期控制不好的高血压可使各种动脉发生病变,如脑动脉硬化会发生脑卒中;冠状动脉硬化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肾小动脉硬化可形成肾功能不全;长期高血压还会使心肌肥大导致心力衰竭等。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多,高血压的发病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7%升高到现在的20%。高血压一旦确诊,就应当认真对待,坚持长期治疗,将血压稳定地控制住。然而矛盾的是,患了高血压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即使有轻度不适,患者的主观感觉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并不一致。因而许多高血压病人对这种能吃能睡的病情并不在意,很少关心自己血压的高低,对自己的血压情况一问三不知。有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有一半以上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知晓率低),仅不到40%的患者在用药(治疗率低),而高血压真正得到控制的低于10%(控制率更低)。这种“三低”现状,使高血压在规范治疗上无从下手。长此以往,高血压在无声无息中一步步恶化,各种并发症逐渐爆发在所难免。所以,高血压常被人们称作“无形的杀手”,在不痛不痒中偷走你的健康,甚至生命。

  防控高血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要有一个预防高血压发生以及系统管理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完善网络。以下几方面是患者在高血压治疗中常见的几个误区,应及时予以纠正引导:

  一、患者已知自己血压高,但没有症状,就不用服抗高血压药,认为一旦用药就停不下来了。要知道,多数高血压悄然起病,持续不断地损害身体,直到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才被发现,等发展为心肌肥厚、动脉硬化再用药就晚了,所以要尽早干预。

  二、已进行了高血压药物治疗,但不注意饮食(高盐、高脂、高热量)控制,不运动或少运动,不能控制体重及戒烟。患者要明白,高血压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单纯药物治疗,不“管住嘴、迈开腿”,不仅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而且还会增加高血压的危险度,增加代谢综合症、冠心病、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三、有些高血压患者到医院就诊时,会对医生说不要给我开“好药”,否则以后严重了就无药可用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我们所说的“好药”是指长效的抗高血压药,并不是指降压最强。比如硝苯地平片,其降压作用很好,但作用时间短,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而血压波动是造成心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患者应该选择长效的抗高血压药。

  四、高血压不能单纯看血压的高低,还要看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的危险因素,据此来评估危险性,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为此,高血压患者在初诊时应该做心电图、生化全套及尿常规检查有条件的话可再做一个微量白蛋白尿。

  五、保持血压稳定对高血压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患者,服药后几天或一周,血压没有降到目标值,就去看医生,然后换药或加药,这样做是错误的。一般长效的高血压药最大降压疗效出现在4周左右,而且我们也建议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在4-6周左右。对于老年人降压应更缓慢一些,因为快速降压会造成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发生意外。对于一般没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尽可能降到理想血压:120/80毫米汞柱。老年人由于主动脉硬化,往往出现收缩压较高,而舒张压不高,甚至偏低,我们称为单纯收缩性高血压。对于这一类患者,降压要缓慢,降压的目标值应在150毫米汞柱。如患者可以耐受也可缓慢降到140毫米汞柱或以下。对于血压突然升高且伴有症状,不推荐患者含化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平片,这样做有可能导致血压骤然下降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应该建议患者去医院诊治。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